云南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欢迎您!
全文数据库
数字期刊库
报刊索引库
高级搜索
首 页
全文数据库
数字期刊库
报刊索引库
来源期刊
刊名:
影视艺术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期次:
2010年03期
强劲复苏中的新契机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生态与发展之路
收藏
|
打印
|
下载word
作 者:
胡谱忠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
J8
分类名称:
影视艺术
复印期号:
201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大
中
小
《香巴拉信使》剧照
《十七》剧照
《走路上学》剧照
《长调》剧照
《买买提的2008》剧照
《马背上的法庭》剧照 近几年来,在中国电影整体呈现出的快速发展势头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也展现出了的强劲的复苏态势,在每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放映”、华语青年电影论坛等影展上,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今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参展的30部电影当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就占据6部之多。 仅仅今年,上映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就包括瑶族题材电影《红河》、藏族题材电影《寻找智美更登》《这儿是香格里拉》《鹰笛天缘》、傈僳族题材电影《走路上学》、蒙古族题材电影《寻找那达慕》《锡林郭勒·汶川》,以及维吾尔族题材电影《买买提的2008》、第一部畲族题材电影《十七》、第一部侗族题材电影《我们的嗓嘎》等。近几年来,已经相继有《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静静的嘛呢石》《俄玛之子》《鸟巢》《绿草地》《尼玛家的女人们》《开水要烫,姑娘要胖》《滚拉拉的枪》《长调》《香巴拉信使》《马背上的法庭》《岗拉梅朵》《别姬印象》《可可西里》《德拉姆》等涉及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世。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不但在国内开始崭露头角,在国际上也是频频获奖。 与同类题材的其他电影相比,当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依托多元化的融资和制作,融合丰厚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底蕴、人文特色和地方风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类型、风格和文化诉求,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可忽视的现象。 我们过去一直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习惯性地称为“少数民族电影”,似乎“与少数民族有关”的电影就可以叫做“少数民族电影”。这种模糊性称谓现在看来似乎缺少概念的科学性,而当西方电影研究中的少数族裔电影呈现在当代中国的电影研究的视野中时,“少数民族电影”的含义似乎缺乏当代性和对话性。为此,本文采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这一概念。 寻找根文化的传统及超越 近年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迥异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少数民族电影”在主题表达方面的“同质化”特征,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类型和文化表达。不过,当下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同时也呈现出某些类似的主题,比如:寻找根文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断吸引着青年导演的加入,仿佛源于一种现代性不可或缺的精神传统——前现代乡愁。在全球化的大都会生存中,仅靠对过往时间的回忆似乎尚不足以寄寓青年艺术家的理想,这种乡愁借助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空间形象仿佛可以获得得天独厚的寄托。在乡愁抒发的时候,年轻的艺术家还寄希望于传统生活对现代都市的精神反哺,获得想象性的精神解脱。以宁敬武的《滚拉拉的枪》表达最为完备。少数民族导演因为多了一层民族文化认同,他们的文化表述中,更倾向于建构一种强大的民族生活的精神源泉。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的《长调》中主人公在深沉的人生意义的思索中,通过一次回乡之旅,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家园,此时,她脑海中竟出现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策马驰骋的幻觉。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寻找”根文化的母题俯拾皆是,而这正是青年导演最常见的创作动机。
共
8
条结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全部展开
相关文章:
恢弘巨制《汉武大帝》
秦新民
影视艺...
2005年第03期
让历史照亮今天
姜依文
影视艺...
2005年第03期
简析2004年中国电影(续完)
楚卫华
影视艺...
2005年第03期
爱情:一种纯真的美
黄冲
影视艺...
2005年第03期
五大民营电影公司现状调查
杨彬彬
影视艺...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