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点的概念 法国学者雅克·奥蒙和米歇尔·马利在《当代电影分析》一书中说,“视点的定义就是我们观看事物的所在位置,更广义地说,也是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叙事电影中的视点多指定、分配给某一个人,他(她)可能是叙事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特意指定的整体叙事机制”。① 叙述视角(narration)是一种决定怎样将叙事信息呈现给观众的机制。一般来说,文学艺术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叙述视角:主观第一人称限制性叙述视角(restricted narration)和客观第三人称全知性叙述视角(omniscient narration)。限制性叙述视角通过特定作品人物的视点向读者讲故事,由此使读者或观众认同该人物,并在作者、人物及读者或观众之间画上等号(信息资讯的对等);而全知性叙述视角则是全知全能地向读者传输叙事信息,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在读者和人物之间制造认知的差异,读者所知道的东西远远多于任何作品人物,由是形成紧张的戏剧悬念感(信息资讯的不对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知性客观叙述视角就是接近于全能上帝的视角。 电影艺术中的“视点”(point of view)既是摄影机的物理性观看角度,又是叙事、心理、文化和个性习惯等元素与观看角度综合的结果。这样一来,视点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叙事性的叙述角度(叙述视点);(2)视觉性的观看角度(镜头视点),这一点体现了电影艺术的视觉化本质特性,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在此论述的重点。 与视点相关的两个重要概念就是视线和视距。视线是观看者(人或摄影机)与被观看对象(人或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两者之间的一条虚拟连线和空间向度。然而,电影中的视线更应该理解为一个涉及画面构图、镜头运动和剪辑衔接多种元素的、持续变化的复合性网络。一般认为,电影中的视线分为观众视线(外部视线)和人物视线(内部视线)两大部分。观众视线主要是从观众的眼睛(银幕画框)到被摄对象(影片人物)之间的空间虚拟连线,而人物视线则包含了三个内容:(1)画内人物(人与物)之间(具象视线);(2)画内人物与画外(人与物)之间(抽象视线、暗示视线);(3)画内人物直视镜头(与观众直接交流)。 视距(距离感)可以被界定为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即视线的长度)。希区柯克坦言,《精神病患者》“浴室谋杀”段落大量运用近距离的微相近景特写镜头,就是为了获得惊人的“身临其境”之感。他还认为,火车贴身呼啸而过、紧贴拳击台观看打斗,都能产生极为震撼的效果,而西部片全景中的打斗则是了然无趣。② 电影视点还拥有自己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视点的空间位置可以是简单的上下左右(固定视点),也可以是复杂的相对位置或流变位置(复合视点);同理,视点的时间位置可以是简单的时态(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可以是复合性的时态,如《回到未来》中过去的现在、《终结者2:审判日》中未来的现在、《全面回忆》中现在的未来,以及《佩吉·休出嫁了》中现在的过去。这些又可以称为“时间的视点”。应该说,爱因斯坦的光速、狭义相对论和时间共时性概念,为电影提供了时光穿梭的理论依据。正如《回到未来》台词所说,“我们唯一修正现在的机会是在过去,就是当时间曲线变成正切线的时刻”。 二、泛视点、单视点与多视点 电影视点可以大致分为泛视点、单视点和多视点三种。泛视点又称为全知视点和第三人称客观视点,具有客观性、泛化和弥散性的视点;单视点就是限制性的第一人称主观视点,具备主观、固定和不兼容的性质;多视点则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观视点(单视点)的综合性运用,相对于泛视点的客观性倾向和单视点的主观性倾向,多视点的个体视点仍然倾向于主观化,但其综合性整体则倾向于客观化。 从叙述方式的总体发展来看,“讲述”(客观全知视角)和“描述”(主观单一视角)的转变被认为是经典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而讲述与描述的混合使用,情节故事、述评议论、随想散文、感想杂文和插科打诨的杂耍(蒙太奇)的掺杂,则体现为当代叙事艺术的典型特征。 全知性客观泛视点被认为是“全能的上帝俯瞰一切”,在传统的经典电影和主流的商业电影中至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包括《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偷自行车的人》和《筋疲力尽》这样一些伟大作品,都基本采用了泛视点的全知叙事。 单视点主观视角被认为是最具表现力的电影手段之一,在叙述学中被热奈特称为“内部聚焦视点”(focalisation interne),若斯特则称为“内部视点化”(ocularisation interne)。1947年,罗伯特·蒙哥马利在《湖上艳尸》(Lady in the Lake)一片中将单视点的主观叙事推向极致,全片都用影片侦探主人公(导演亲自饰演)的主观视角来展现故事,而观众只能偶尔从镜子中见到主人公的庐山真面目。然而,这部号称由“观众和罗伯特·蒙哥马利共同破案”、被米高梅公司吹嘘为“自有声电影发明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影片”,最终却被唾弃为“一个自恋倾向的陈述活动”。1998年,菲利普·阿雷尔又在影片《禁忌的女人》(La Femme Defendue)中采用了全主观视点,贯穿影片始终的都是39岁男人弗朗索瓦(我)看到的22岁女人穆丽尔(她)的近景特写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