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5-0069-05 2008年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无疑是红火的丰收年。2008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到406部,总票房43.41亿元,同比增长10.14亿元,增幅达30.48%。电影综合收益达84.33亿元,同比增长17.07亿元,增幅达25.38%。国产电影票房的市场份额更是连续第六年超过进口影片,票房总值25.63亿元,比2007年增长7.62亿元,增幅达42.31%,占票房总收入的61%。[1]当然,这样的数据,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我国政府每年允许进口20部分账影片这一限制上的。 一、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制片业结构失衡 从2002年6月我国实行电影院线制改革,到2003年根据十六大的精神,电影作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在我国电影界全面推行产业化政策,中国电影业的改革已走过整整6个年头。院线制改革打破了原来电影发行体制存在的条块分割和区域限制,推动了我国电影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电影产业化政策的全面推行,大大解放了电影生产力,活跃了电影制作和电影市场。从2003至2006年中国电影产业可统计资料显示(详见表1),我国的电影产业在这六年间所呈现出来的是惊人的跨越式发展。 但是,隐藏在这些喜人的数据背后,则是行政力量催生市场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我国目前拥有的以电影制片为主业,兼顾电影后产品及相关产业开发的六大国有电影集团多数没有完成转企改制的重任,国有电影制片业并没有摆脱体制转轨带来的阵痛;二是我国国有电影制片业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结构失衡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总体看来,我国电影产业的改革目标与国有电影制片业的发展现状间存在较大差距。
(一)国产电影市场集中度的测定 常用的市场结构的计量指标有勒纳指数(Lerner index)、绝对集中度指标(CRn)、基尼系数(Cinicoefficient)和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等。本文采用绝对集中度指标(CRn)和赫芬达尔指数指标(HHI)进行分析。 由于票房收入是我国电影产业总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从国产影片的票房成绩方面来考察制片业市场结构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点。本文用每年国内主要电影制片企业摄制的影片的年度票房总额和每年中国电影市场国产影片国内票房总额分别计算出2006-2008年的电影制片业的CR指数(见表2)和HHI指数(见表3)。
如表2、3显示,2006年至2008年度,我国国产电影票房收入的结构呈现逐步集中的趋势,按照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标准,2006年度国产电影票房收入结构为低集中寡占型结构,且HHI的指数亦显示出低集中度的态势;2007年度国产电影票房收入为原子型结构,HHI指数偏低。而到了2008年,我国的国产电影票房收入结构相比2006、2007年有了更进一步的集中,为中下集中寡占型结构,而HHI指数则高达1819,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表明2008年度我国国产电影收入集中在很少部分中高成本甚至极少数几部大片上。从这些数据来看,虽然2007年有一个较大的下滑过程,但到2008年,我国国产影片票房的市场垄断势力不断加强,有重新回到高寡占型和高集中度的趋势。 (二)国有制片企业的市场失衡 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投资主体超过300家,国有制片机构和民营制片机构都呈现出明显的实力分化趋势。从包括中影、上影、长影、西影、峨影和珠影六大电影集团及八一电影制片厂、省级电影制片厂在内的诸多国有电影制片企业来看,中国电影集团无疑是最具行业领袖特质的,上影紧随其后,而其他国有电影制片企业则在2008年的电影票房收入上鲜有建树。从目前可获得的数据以及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六大国有电影集团中,只有中影、上影、长影三家集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型,而其他三家国有电影集团以及其他的国有电影制片厂依然在改革中痛并探索着。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2007年发行国产新片120部,全年实现票房10.1亿元,占全国院线国产影片票房的81%;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排名前20名的影片中,中影集团参与发行的有17部;中影集团控股、参股院线票房超过10亿元,占全国院线市场票房份额的42.9%。[5]2008年,中影集团以独家、联合、代理、协助等不同形式发行了国产影片150部,共产出票房19.5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0亿元,以《赤壁》(上)为首的8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片均有中影集团参与。中影集团2008年的票房总收入高达27亿元,占全国票房总产值67%。除去国产片19.5亿元的票房之外,中影集团作为进口分账大片的总舵主,还为中国影市创下了7.5亿元的进口片票房。[6] 表4是中国电影网对2008年度中国电影票房作出的一个排行榜。从该表不难看出,以中影、上影为主力的少数国有电影制片企业撑起了中国电影制片市场的大半江山,靠少数几个企业或极少数的几部大片来支撑中国电影市场,仅靠一两个大型国有电影集团“独挑大梁”,暴露出中国电影制片市场结构的严重失衡;让人不禁担忧在开放型经济中,随着我国传媒政策、制度、法规“有条件、适度、早晚”的开放,中国电影市场在面临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时,是否能承受以好莱坞电影产业为代表的国际电影市场的冲击?长期以来,我国国有电影制片业都是采取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点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这带来了整体结构的“散滥”、规模效益差以及无序竞争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