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主流大片对外传播的困境 由于电影所具有的强大的跨文化传播和熏陶濡染受众的潜能,它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所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怎样开发利用电影的潜能来服务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的大局,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工作。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当前最核心的议题是:超越当前主流大片的对外传播困境,改进主流大片的美学、文化、政治品质,使之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大体经历了获奖艺术片和商业大片两个阶段,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电影能够进行对外传播的多数属于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艺术片,如《红高粱》、《霸王别姬》等。从《卧虎藏龙》和《英雄》开始,之后的《十面埋伏》、《夜宴》等大投资商业大片开创了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第二种方式:古代中国故事加动作题材,融入通俗化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跨国投资或者合拍合作使影片能够进入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客观地讲,这两类影片在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确实有所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国外观众对我国的认知度,但我们必须指出:获奖艺术片中,不少影片展示的是古老中国的落后文化、专制政治、扭曲的人性,有的甚至故意以一种后殖民主义的“家丑”故事迎合西方口味。古装商业大片的问题更大:文化意识薄弱甚至缺失、主导价值观混乱、充斥着尔虞我诈的阴谋、变态的人性。这两种影片不但歪曲了民族历史、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造成了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
在国内的一片批评声中,近年来的商业大片开始逐步转型,试图克服其在文化上的缺陷,表现出一种商业电影主流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习惯于政治道德说教的主旋律电影也在批评家和观众的批评中开始了商业类型化的转型。这样,一方面,主旋律电影在影片中增加了更多的类型元素、商业意图、人性原则和流行的社会心理以适应受众需求,并出现了《铁人》、《云水谣》等较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备受批评的商业电影也试图甩掉烂片的帽子,积极地在影片中融入主流价值观,并在美学上精益求精,较成功的有《叶问》、《集结号》、《长江七号》等。这两种创作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主流大片”这样一种看似模棱两可却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影片样式,在电影管理层和批评家的引导下逐步开始成型。 主流电影概念逐渐代替主旋律电影,乃至主流大片概念的出现,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在新世纪初,有人提出了“新主流”电影(饶曙光)、“主流电影”(贾磊磊)、“主导电影”(郝建)等概念,有人则认为凡是表现真善美的电影都可以称为主旋律电影(黄会林、王兴东、唐季礼)。在政府管理层,也有人认为表现真善美即可以是主旋律。这些分歧目前仍然存在,也不必一定统一,但是争论的整体局势却说明了一个事实:主旋律在泛化,而且大家对主旋律泛化为主流电影的基本精神是有共识的:具有真善美的正面价值、政治导向明确、能够振奋民族精神、有益于陶冶观众的道德情操、强调电影的社会效益和教育功能。近年来由于电影主管部门的大力提倡,把主流电影拍出经济和社会效益,把主流电影做成主流大片,利用它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呼声也逐渐增多。2007年1月,赵实同志正式提出了号召拍摄“主流大片”的要求:“突出主流意识,追求一流制作,进入主流市场,赢得大众好评,创造好的效益。即在导向上是健康有益的,在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准上是精湛的,叫好又叫座。……要把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精髓与艺术化追求、商业化运作统一于一个有机的整体。”①简单地讲,主流大片可以这样界定:体现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大投资、大制作、大营销的,具有文化品质、艺术质量、市场号召力和可观商业回报的大片。在这个概念中,主流价值观主要指政府倡导的政治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也包括社会主流意识。当前的情况是,虽然主流大片的倡导已经有成功案例,“主流大片”的界定也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这个概念内在的困难(党主导的意识形态和商业娱乐之间的紧张)仍然是存在的,尤其是在对外传播方面,主流大片遇到的困难更大。 从近年的产业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主流大片的对外传播,实际效果并不是非常乐观。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2005年中国电影、音像制品的出口额约为1.3亿美元,而同年的进口额约为1.5亿美元。中国影视文化产品的进口主要来自美、英、法、日、韩等影视大国,出口主要集中在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与中国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出口电影的类型主要是古装历史片、武打动作片。②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有45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收入达25.28亿元。但是,这些收入中的多数并没有归我方所有,而是归拥有世界发行体系的外商所有。从政治社会效益的角度看,一年仅仅有45部国产影片销往41个国家和地区,对一个电影产量、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量都位居世界第三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也是非常不相称的。而且,中国电影的输出主要还是依靠卖断地区版权的原始方式。更令人遗憾的是,如《铁人》、《云水谣》、《集结号》等被一致认为是主流大片代表性案例的影片,在海外收入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即使是《梅兰芳》这样题材讨巧,导演有品牌、兼具艺术片和主流大片特点的影片,海外收入也就只有几百万美元,相比美国电影动辄几亿美元的海外收入,我国主流大片在对外传播中的困难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