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10)09-0016-06 课程改革是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关键性举措,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改革进程中进行了多种有效探索。“区域化”课改模式是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在持续地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校情的课改进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课改实践模式。“区域化”课改实践模式的有效构建,使学校在2009年获得了浙江省首批中职课程改革基地学校和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的荣誉,7月在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中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会议上,就课程改革实践模式作了大会主题发言。然而对学校而言,更大的收获是它成为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它改变着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使教师们所持的学生观更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不断提升学校管理品质,为学校管理制度创新提供持久的动力。 一、中职“区域化”课改实践模式的基点 (一)基点一: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操作型人才 目标引领行动,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中职课改实践模式的构建方向和路径。中职教育办学方针和理念、中职在国民教育序列中所处阶段,决定中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技能操作型”人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很明确地指出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群)能力为本位”,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系统学科知识”目标。中职在职业教育序列处于中低段,区别于高职的“高技能”、“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中职主要培养初级或中级技术人才,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两者之间,更侧重于技能操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点应在“技能操作型人才”。石伟平教授认为“西方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划分为操作员(worker);技术员(technician);技术师(tethnologist)的分层方式应该值得借鉴。”“原来我国职业教育区分是:中职培养‘操作工人’,高职培养‘技术员’,本科培养‘士’”[1]。因此构建课改实践模式要以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为导引,践行工学一体,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工作现场稔熟和精湛技能操作,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不等于是“就业培训”,否则就会有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的危险。职业培训重点在于学生能否直接就业上岗,职业教育虽然也是为学生的首次就业服务,但还应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养成和发展,兼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多次就业发展的需要,具有培养从业人员具有当代社会文化底蕴和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职责和使命。因此,构建课改实践模式必须重视“基础文化课程”的开发。 (二)基点二:主动服务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将构建“区域化”的课改实践模式的基点立足于主动服务并促进区域经济,这是由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的。职业学校具有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的职责,具有升学、就业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就业功能。但是,三大功能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职业学校要出色实现就业功能,就必须在服务社会的视角下有效开展教育教学。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职业学校课改实践的生命力在于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通过职校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成本优势的转化,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这所有一切都取决中职学校办学是否能主动服务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由此,我们认为评判职业学校课改实践是不是真有成效,关键指标之一就在于能否主动服务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主动服务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品质建设的内在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职的办学体制、管理制度、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职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学校要能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实现“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学校要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做到“学有所得,工能择优”。这要求学校必须办得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中职的学校性质决定它的最大潜在优势就在于所处的区域经济特点,创建独具特色的中职,必须挖掘学校和所处区域经济的潜力优势,以此形成突破口。西湖职高的跨越式发展,就是紧紧围绕学校地处“西湖龙井原产保护区”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结合烹饪和旅游专业的特点,围绕专业品牌创建,以“区域化”课改实践模式构建为载体,不断探索,整体推进的。 二、“区域化”课改实践模式设计思路及运行 (一)中职课改“区域化”实践的基础观 中职“区域化”课改实践模式的构建,要求中职教师的基础观必须从“物理基础观”转变为“生物基础观”。正是基于“生物基础观”,构建中职课改实践模式时,坚持“基础文化课”走以学科性、适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为主线的专门化之路,技术课程走以工作过程和流程为主线的“理实一体”之路。中职教师持有何种的基础观,决定着他在中职课改实践中持有何种观点,秉持何种行为,不同的基础观,决定着他如何看待各课程之间的关系。 “生物基础观”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树根与树干同步生长”。“生物基础观”重视基础知识的运用、迁移和创新,强调学以致用,关注学习主体适应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其结果是知识学得精细、学有所用、学有所乐。“物理基础观”最为通俗的表达是“地基有多深楼房有多高”。“物理基础观”视角下,则把“基础文化课”和技术理论课比作地基,把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能力比作楼房。持有此基础观的往往就支持或无意中坚持“三段式”课程模式。若在中职课改实践中,教师受“物理基础观”支配,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强调“基础理论”类课程的重要性,其结果就是现中职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状况。中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秉持“生物基础观”,中职培养人才基点在“可持续发展”和“技能操作型”。就个体经验而言,多数人进行某项技术操作过程前或中,很少会先去回忆或联想该项操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是以默会的形式存在和发生作用。同时,在终身教育时代,人的生活模式从线性模式转向循环模式。在循环模式中,“希望为个体准备一生所需要的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就是荒谬的。合理的方式应当是,当他们确实感到需要这些知识的时候,再及时提供他们相应的教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