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职业大学董刚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FJB060414),日前通过了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公告如下: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该课题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视角,结合行业企业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来审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要素、运行模式、评价体系,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从中提出可借鉴、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内容。 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要素分析。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各类办学主体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支撑保障体系以及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有形范式。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推进内涵式生产性实训、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要素。 2.天津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互动性研究。通过对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和天津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分析,从“对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化的应变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天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地方政策建议”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基于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视角,研究课程体系改革,提出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概念,即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实现职业素质成系统、知识结构成系统、职业能力成系统、教学管理成平台的“三系统一平台”系统化课程及支撑体系。进行天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解析以及天津职业大学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论证与分析。 4.构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研究。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评价为切入点,从高技能人才质量标准的岗位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同时注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应包括政府的定期评价(如就业率统计、政策倾斜等)与专项评价(如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社会专业测评(如组织接受相应院校、企业、评估机构以及投资者、资助者等委托做出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最终形成包括院校、企业、政府、学生、社会中介等评价主体,以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二)研究方法 课题主要研究的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中微观领域的方法论和技术实现问题,采取多部门合作、分组开展研究的方法进行。以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管理学以及人力资源理论等为基础理论,借鉴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经验,整体研究过程自始至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微观为主,兼顾宏观和中观的原则。 二、结论与对策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5个部分:一是培养目标;二是支撑这个目标的课程体系;三是保证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四是实施教学的师资队伍;五是质量评价体系。这五个部分必须集中体现在培养方案中,并且实现学校、企业和政府联动,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 1.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2.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主线,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培养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合格的社会公民。 (1)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课程的目标指向上,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无论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能力训练或能力本位作为导向,还是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抑或是以项目运行为载体,其中心点都在于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突出实践、突出能力、突出应用。 ——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应强调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准备,为训练职业能力作准备,明确围绕职业岗位工作实践进行课程和组织实施的思路。 ——课程体系构建应以某个工作岗位为出发点,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将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转型作为考虑因素。 ——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综合和创新能力。在系统化课题体系中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满足、符合社会对其基本的要求及趋势:一是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二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首先是技术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必定会在技术应用中体现出来。三是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