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15日至17日, 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在福州市召开了“全国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培训合格小学教师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广东、广西、福建、安徽、黑龙江等省教委师范处处长、普教研究室主任,中师、小学校长以及教学研究人员等。师范教育司中师处张林逸处长主持会议并作了总结讲话。 与会代表认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与发展时期。湖南省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中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中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中等师范学校是为小学培养合格师资的,必须面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供师资保证。研讨会上,大家就“什么是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怎样在中师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交流了各地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和经验,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一 研究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弄清素质这一基本概念。与会代表对“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发表了许多意见和看法。 福建省代表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素质就是指人的体力、脑力、才能、道德精神、审美情趣,而素质教育就是这些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使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这种观点提炼了素质的内容,拓展了素质概念的内涵及其涵盖的范围,主要强调了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 广西的代表认为,过去有人往往把素质和培养目标、教师规格混为一谈,导致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偏颇,实际上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只是素质的外化或者说是外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认识主体,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成功的机会和体验,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形成特长”。 大多数同志认为,素质教育是现实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是针对抹杀个性、片面追求升学率、损害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带有纪正不良倾向的性质,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汨罗经验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素质教育的提出具有它的必然性,是我国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只有发展了人的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各种优秀人才,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素质或素质教育理论上的探讨,还应回归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升华,以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理论,反过来再指导我们的实践。 与会代表一致赞同柳斌同志关于“素质教育”的释义,即: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二 小学教师的素质及其结构决定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成败。因此,前瞻21世纪,研究合格小学教师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徽的代表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具有当教师的“先天素质”,或者说是发展为教师的“潜能”;从后天的影响和教育来说,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应该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 关于小学教师素质的内容,有的代表概括为“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五项。有的概括为“政治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艺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三项,也有的概括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四项;在“业务素质”里又划分为“文化科学素质、审美素质、能力素质”三个亚项;在“能力素质”里又划分为“科技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教研能力、动手能力”六个子项。广西的代表则以“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九个字概括了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大家在提出这些“素质内容”时,共同强调:合格的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三种精神落实在一个“爱”字上,要“爱祖国、爱职业、爱学生、爱同事、自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朗乐观、豁达幽默、奋发进取、坚韧顽强、拒腐抗变、勇于承受挫折、善于克服困难,能够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聪颖智慧、会学善学,能够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的再生产;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同一教育对象的不同方面,因人因时因地改进教学方法,具备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 在中等师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首先要确立培养目标。目标确立之后,要建立起相应的体现中师生最近发展目标的模型,即学生素质的质量和结构的预先方案,将中师生素质培养目标模型化,以保证教育过程的有序和连贯,便于操作,完成合格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 三 如何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化为中等师范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整体改革的运作机制,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这次研讨会的重点命题。研讨过程中,大家分析了中师教育现状,就此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建议和设想。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中等师范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地中等师范学校主动适应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当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面向农村、面向小学,端正了办学方向,明确了培养目标,制定了质量规格,强化了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师资。1989年,国家教委颁行了《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德育大纲》、《各科教学大纲》,中师在抓好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构建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四块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推进中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中师生群体的状况来看,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有所增强,这就有了素质发展的内在动力。科技的进步,社会信息媒体的多样化和普及化,改变了以往教师和学生各自占有信息源的比重。学生通过多媒体、多渠道大量获得信息,知识骤增,思想活跃。同时,经济、教育的发展,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这就有了素质发展的现实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