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训练是培养技术人力的重要途径,它是适应就业、转业或升迁等不同需要,针对某一具体工作或职业,提供急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就业和提高工作效率。职业训练最主要的特性,一是实用性强,与劳动市场变化结合紧密,课程针对性强,重视技能培养;二是时效性强,职业训练无论在课程安排或培训时间上都较具弹性,不受囿于普通学校固定的学制和课程标准,时间一般较短,见效快。职业训练正是以其独有的特性,配合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展示了蓬勃的生机和良好的前景。 台湾的职业训练开展得较早,60年代中期,配合第一期人力计划,开始进入较有系统的职训推展计划,其间经历了最初由政府独创职业训练时期;通过“职业训练金”的收缴,推动企业参与时期;及至政府领导,各方配合开展的过程。职业训练在法规建设、机构与师资配置,各种激励机制的建立上都已逐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体制。然而职训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职训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性,以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尤其在经济及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训练必须不断进行调整,才能充满活力和生机,获得社会认同,并得到大力推广。下面将结合劳动市场的变化,重点探讨台湾职业训练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台湾劳动市场变化 一国或地区劳动市场的健全与否与其经济发展乃至国民生活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台湾地区自然资源较为贫乏,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尤显重要,几十年来台湾经济的发展与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劳动大军是分不开的。然而劳动市场的发展,劳动力的开发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发生变化。今天台湾劳动市场主要面临的问题: (一)劳动参与率的降低。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资料显示,自90年代后台湾劳参率,即劳动力占十五岁以上民间人口之比率开始降至百分之六十以下,1994年劳参率为58.96%。 这一时期劳参率的降低并非经济发展停滞导致劳力需求减少,相反进入90年代后,由于六年经建计划的实施,刺激了对劳力的需求,劳动市场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可是劳参率反有降低趋势,造成劳参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口结构的变化 台湾地区人口出生率多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自1986年后,一直徘徊在15‰及16‰之间,加之台岛政治局势不安定,投资环境欠佳,导致外移人口增加,近三年来,迁出人数均多于迁入人数,使人口总成长率自92年以来已降至千分之十以下的最低纪录。与此同时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口迅速增加,1972年底台湾地区65岁人口只有48.4万人,占总人口3.2%,至1993年底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9.08万, 占总人口的7.10%,二十年间老年人口增加二倍之多,成为老年人口超7 %的高龄化地区。人口成长的减缓及老年人口的增加影响到职业年龄的构成,根据“行政院”主计处统计资料:25至49岁劳工正在成为台湾地区生产主力,该年龄层劳工参与率自1981年的69.8%增至1993年的76.72%,十年来的涨幅,显示职业结构年龄已进入壮年期。以上情况说明,当前台湾劳动力供给,已从60年代相对充沛转化为供给不足。 2、青少年就学年龄延长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并进一步延长,青少年的就学年龄也相对延长。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国中(即初中)及高中(职)升学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由1988学年度的79.51%及45.53%提高到1993学年度的87.78%及65.48%,而同时期15至24岁青少年的劳参率从1989 年的47.72%降至1993年的41.56%,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就学意愿进一步在提高,据1994年进行的国中生就业意愿调查:1993年国中毕业生志愿升学者占95.6%,志愿就业者仅占3.92%〔1〕, 无疑青少年就学年龄的延长及升学意愿的升高,是导致青少年劳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3、结构性失业较严重 台湾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较缓,使失业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1994年失业率为1.41%。劳动力失业主要属于结构性失业,见下表: 失业率按教育程度分
资料来源:《“中华民国”统计年鉴》1994年版;《“中华民国”经济年鉴》1995年版 从上表,我们看到高中(职)、专科及大学都存在较高的失业率,尤其近年来高学历高失业率有加剧之势,硕士程度以上人才失业率高达63%。这既有客观因素,由于近年来台湾高等教育过度膨胀,再加上海外留学人员由于所在国经济不景气,纷纷回台谋职,更造成高教育程度人才市场的压力,而台湾产业升级的缓慢,跟不上高级人力增长,也是导致高教育程度失业率增高的原因之一;而主观因素亦不容忽视,年轻人日益高涨的升学欲望,从国中生、职高生,乃至专科生都希望继续升学,志愿投入劳动市场,尤其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劳工、技工、技术人员越来越少。从劳动市场失业状况的分析看,以往失业者以初次寻职者居多,而近年来工作不满意者上升到第一位,以93年为例,不满意工作者达5万人,初次寻职者4万1千人。 4、妇女劳力开发不足 随着教育的普及,妇女受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不仅接受一般教育,妇女在大专院校的比例也在提高。教育使妇女增长见识和提高求职本领,越来越多的妇女投身社会各项活动中, 妇女劳参率也随之提高。 1951年妇女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28.38%,到1994年, 妇女劳参率已提高到45.40%。然而由于旧传统观念的影响, 两性不平等待遇依然存在,女性平均工资仅为男性的三分之二,此外妇女传统的家庭角色,生儿育女的重担也妨碍妇女更多投入劳动市场,相比较亚洲“四小龙”,台湾妇女劳参率是较低的。根据台湾统计资料,台湾女性非劳动人口除了老幼残障者外,专心料理家务者占65%,其中有六成以上具有经济活动经验,有很大开发潜力,就年龄结构分析,15—24岁无工作的妇女普遍属求学年龄阶段,未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在学或进修;25—49岁妇女未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料理家务,照顾小孩或高龄父母,而无工作的五十岁以上妇女,除料理家务外,休养也是主要原因。总体看,15—64岁妇女无工作者高达55%,其中超过半数以上是为家事,包括照顾小孩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