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使职业教育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阴影,沐浴市场经济的阳光,寻找新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我们不妨把它叫做“教育经济”。 目前,社会对人才从量的需求上升为质的需求,客观上把学校推向了市场,学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我们认为职业教育要有大的发展,就必须把自己放置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去经受考验,在学校管理中大胆借鉴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象企业一样自觉地承担市场风险,在压力中寻找发展的机会。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就业教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具备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学校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竞争力,学校就必须与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必须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因此,职业教育应该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是教育与企业的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一的道路,把目光放远,与市场结缘。学校决策层必须具有经济意识、市场意识,使学校在运转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市场性。 思考之一:要赢得市场,就要密切与工商企业的联系。 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有某些相似性,它锻造出的“产品”——学生,是要直接进入人才市场去经受考验的。因此,学校能否赢得这个市场,就要看其“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适应工商企业的要求。因而职教工作决不能“闭门造车”,而必须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掌握企业运转情况及人才市场的动态。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欧洲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如英国政府就倡导建立地方培训与企业理事会,其主要作用是:预测、分析当地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要、就业前景和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制订当地教育与培训和企业协调发展的计划;向适应当地发展情况的小企业提供人员培训及其他帮助等。我们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应及时向企业了解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培训的需要,相应调整学校的教学活动。如专业设置,可依据市场需要增设新专业,改造或撤销老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开设,可在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基础上,把课程分为基本课程和可变课程两类,基本课程稳定性、适应性强,在长时间内不轻易变动,可变课程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适时调整。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与工商企业保持持久的联系,才能建立稳定的信息源,才能使学校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使它永远处于“活水”状态。 思考之二:既是“教育经济”,就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问题。 我们既然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经济”的范畴,就不得不考虑它的“投入”与“产出”、、考虑它的“效益”问题。 职业教育的“投入”,首先是指教育观念的投入,这可以说是学校的一种无形资产。决策层的观念是否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以超前的现代职业教育意识来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样的“投入”产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是教育成本的投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舍得花钱改善教育环境、教育设施。只有有了物质作保障,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不是一句空话。 职业教育的“产出”则是指毕业生的质量。毕业生是学校的“产品”,产品要走向市场,一要看质量,二要看是否适销对路。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决不能只单纯以盈利为目的,而必须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前提,保证毕业生的质量,以质量促效益,以质量创名牌。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重任,其毕业生必须是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培养目标要明确,要为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按照其规格贴上领先于同类的名“商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解决好职业教育与市场衔接,即招生与分配的问题。招生规格、专业设置、教学过程均需与市场接轨,通过与企业的密切接触,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毕业生分配也要寻求企业的合作,做到定点、定岗、定向,以使人才流向趋于合理。 思考之三:非学历培训是职业学校“教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建立多层次的办学结构,是职业教育迈向市场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职业教育要破除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着眼于三个面向,以全新的观念构建新的教育体系。 国内的职业技术教育历来重视学历教育,这限制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其实,职业技术教育完全可以拆除“围墙”,面向社会,发挥专业优势,探索多渠道办学的有效途径。职业技术学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定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除了传统的学历教育外,职业技术学校多与工商企业联系,为其提供职工的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提高企业劳动力的素质,学校既可从经济上获益,又可从企业获取劳动力需求信息。此外,学校还可为社会待业、失业人员提供培训,为他们的就业与再就业提供机会,这样做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良好的。因此可以说,非学历培训对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既可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又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