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发达的物流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物流业的发展同一国自然地理条件、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条件有着重要关系,而我国是地震、雪灾、海啸、泥石流、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这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争取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坏,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必须启动应急物流,而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应急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急物流实施过程中,应急物流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缺少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无法及时发布和共享应急物流运作中产生的信息,导致应急指挥机构和加盟物流企业无法掌握详细准确的资料,从而分析和决策上容易产生失误,无法通过网络协作发挥整体优势。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2006年颁发的《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指南》明确指出,城市化信息化建设应重视建设城市应急救灾指挥信息系统,从而提高抵御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本文将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基本模型和关键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文献回顾 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与动员,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运输与配送,应急信息平台的运行与辅助决策,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流支援能力建设,应急保障机制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区域和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目标与原则、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与结构模型以及物流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运行机制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谢如鹤、邱祝强提出应从保障机制到救灾款项、技术平台与物流中心的建设以及应急物流的采购、运输与储备等方面,来构建应急物流体系。他们还认为应急物流成功运作的关键是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和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1]。王文亮从信息化的角度论述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目标以及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杨海龙和邓琪基于汶川地震的深度思考,总结了建立灾后应急物流体系的交通、信息、组织等关键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军事物流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对策建议。在技术研究上,将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通信(WAP)与互联网技术(WEB)集成一体,利用GPS、GIS、RFID技术搭建信息平台,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时跟踪,实现缩短作业流程、增大配送中心的吞吐量、信息的传递更加可靠等目标,帮助应急物流在民用GSM网络和Internet不可用的情况下,快速筹措救灾物资,制定最佳路线和组织紧急救援[3];还有学者提出“星地一体”的思路,利用“北斗一号”卫星资源、GIS、RFID和现有底层技术,实现应急物流横向连通,纵向一体的保障体系,形成及时获取信息、及时共享信息、及时决策指挥的扁平网络化的应急物流指挥体系[4]。在现实应用中,已有发达国家使用一些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处理非常规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例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署(NOAA)避难所危险事件应急物流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基于因特网的信息系统,可以为美国国家海洋水族馆及其合作者提高偶然事件的计划和应对能力[5]。但在我国,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都还没有成熟的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借鉴,例如武汉市的物流信息平台功能仅限于发布和简单查询,广州市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也只有简单的供需方联系功能,这些系统的应急能力和实用性同国外应急物流系统均存在较大差距。 在灾害应急的时间约束下,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相比,对救灾物资的装载、运输、配送,对物资供需的协调和调配以及物流信息的时效、准度、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灾害对交通、通讯等造成的巨大破坏,要发挥物流信息平台的预期作用,难度就更大。因此,面向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研究课题[6]。相关研究虽然已经涉及应急物流体系的多个方面,针对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也有一定成果,但以物流网络协作为中心,探讨面向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构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应急物流是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和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7](P250)。在整个过程中,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组织和实施不可缺少的神经网络。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具有整体性、时效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获得多个主体、多个部门以及应急物流过程产生的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处理和调度,保证应急物流管理过程更加科学化。 1.应急需要。目前,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着信息收集不齐全、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3],需要一个完善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一方面,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可以保证时间和效率。对于救灾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能否用最短的时间把应急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是极其关键的,应急物流要克服中断的通讯和交通、恶劣的环境等重重困难,受时间和效率的考验。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可以保证及时高效地开展应急救灾工作。另一方面,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可以提供物资的供需信息。灾害发生后,救灾物资来自四面八方,有政府的调拨物资、企业的捐赠物资、各地区人民的捐赠物资、国际的捐赠物资,物资的运输既有国家运输部门的运输,也有企业的运输,庞大的统计数据和救灾物资的储存管理需要建立信息系统;另外,受灾群众的具体需求是什么,受灾地区的交通情况如何,救灾物资具体运向哪个灾区等问题都是考虑的关键。从物流供需双方来看,构建完善的应急信息系统是物流最终实现的重要前提。 2.网络协作需要。应急物流网络是指以相互联系的组织和物流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各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和资源共享的应急服务网络体系。第一,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应急救灾整体水平。应急物流中的政府组织机构、网络供应商、物流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将需求信息、供应信息等发送到信息网络协作平台,各个主体间实现物流信息和资源共享,有助于减少信息收集时间,提高整个应急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应急物流工作的效率,降低应急物流运营成本,从而发挥整体的优势。第二,有利于弥补管理决策上的失误。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层面收集到的二手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限,仅仅是掌握救灾工作的大方向,决策上可能不完全符合具体实际情况;从微观角度来看,参与应急物流工作的企业限于自身的条件,容易出现所需信息不完备的问题,加上决策者本身有限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弥补管理者决策上因信息不确切而产生的决策失误。第三,掌握和满足应急需求。灾害的发生有可能使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应急需求无法及时和准确反映给救灾物资储备部门和供应商[8],而网络协作能使应急物流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过多的中间环节,确保信息传递的流畅。由于各参与主体直接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确保满足应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