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定产业的产业融合现象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最初在信息传输技术领域,欧洲委员会(1997)、Yoffie(1997)、Greenstein和Khanna(1997)、Ono和Aoki(1998)、Lind(2004)、张磊(2001)、周振华(2002)等多位国内外学者和组织从不同角度对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现象进行了分析[1-6]。随之,许多学者开始拓展视野,沿着不同的专业角度展开对产业融合现象的研究和探索,如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指出,产业融合在农业、能源业、金融业、运输业、服务业中均正在加速进行。学者们给出产业融合的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内涵基本相近。所谓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政府管制放松,相关产业或具有相同服务对象的不同行业经过产品或服务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后,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特征,使得产业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逐步形成新兴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目前对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信息通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对于服务业的融合特别是物流产业融合的研究较少,并且对于物流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的研究基本是从技术进步和政府管制放松的角度,没有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探索。笔者首先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规制、物流需求、信息技术进步和物流基础设施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其次通过传统物流企业是否提供信息管理服务和消费者是否存在物流信息管理服务现实需求的博弈分析,分析政府应如何合理配置社会稀缺资源,对物流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物流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影响物流产业融合的因素很多,而对于物流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力机制分析,本文主要对其经济动因进行论述。 (一)物流产业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物流需求是典型的引致型需求,其发展趋势与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可以极大地刺激物流需求高涨[7]。如2005至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从48.1万亿元增加到89.9万亿元,大约增长了87%。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物流需求规模的持续放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政府对物流产业规制思路的嬗变 物流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是与物的流动过程相关的动态的产业集合。当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技术相分离时,运输业和仓储业等产业的技术基础和提供的物流服务网络完全分离,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物流活动被肢解、分散到运输业、仓储业等不同的传统物流业,分别由不同的企业来运作,由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规制,实务操作中使用不同的法律法规[8],这些都成为物流产业现代化、集成化、融合化发展的绊脚石。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铁路、航空、公路、海运等的交通运输改革政策,改变了政府对传统物流产业管理方式,推动了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在GDP保持高速增长时期,我国政府意识到物流产业规制改革的必要性,通过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2006年首次在国家纲领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这是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8年国家第一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和出台了指导物流业发展的文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细则》。2008年“大部制”改革,交通运输部挂牌成立。这些物流产业规制的改革思路,表明了国家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决心,提出了现代物流业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产业内融合发展的多层次目标。 (三)物流需求增长的转型 需求是一切市场行为的根本出发点,物流业的发展有经济动因和军事动因,对物流效率的提高最早起源于军事后勤管理,这是其军事动因,然而物流业真正的发展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总体发展环境)、物流用户需求(需求方)和物流组织需求(供给方)共同推动。 1.社会经济发展引致社会物流需求总规模持续增长。物流需求是典型的引致型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极大地刺激了物流需求高涨[7]。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国内社会物流需求扩张的最主要动力,为物流需求规模的持续放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2009年上半年,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达到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第一季度同比增长6.1%,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9%。根据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行业分析报告(物流行业),2009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429642亿元,第二季度增幅比第一季度提高4.5%。 2.物流服务供应组织与物流用户组建战略双赢关系。物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企事业单位、普通居民和政府部门都是物流服务的需求主体。社会物流需求总规模的扩张也反映出物流需求主体的成长。从我国物流市场的现实需求来看,对传统物流服务需求明显大于新型物流服务需求,新型物流服务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大规模释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服务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高效率的物流服务视为获取附加利润和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因此,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物流用户由最初主要关注物流组织的服务能力、业务类型和价格因素等最基本条件,发展到注重速度、准确度、安全性和稳定性等质量要素,再到特别关注物流企业信用度。物流用户对物流企业信用度的关注,反映了用户希望与之紧密合作以获得更为便捷、可靠的柔性服务的战略意图。此外,服务差错率、稳定性、响应速度、货损率和能否满足临时需要等反映物流企业服务质量和运作效果的因素也备受关注。因此这种渗透了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物流服务是围绕物流用户需求进行的,物流企业以为物流用户服务为自己的产出。以物流用户为核心的物流服务不仅为满足用户所提出的现实需求,而且更应当是战略性的。虽然物流服务首先应当认识和了解客户提出的现实物流需求,但客户所提出的需求不一定都是深层次的物流需求,且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物流需求是暂时的、表面的。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中,对物流需求的了解和认识,应当是长远的、处于战略层次的。以物流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深层次含义,就是要帮助用户建立这种战略性的思考,实现战略性双赢。当这种战略关系形成时,物流用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就不仅局限于运输、仓储等物流活动的可靠性,更要求实现物流成本与物流用户的生产、营销等成本的总和即总成本最小,物流用户的竞争能力提高等战略利益,这就使物流服务的作业目标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了新的拓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