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不同的学者对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界定:Peter Finch[2]在对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人为风险、信息风险等,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研究;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2002)将供应链风险定义为脆弱性并分为六大类:环境风险、供应风险、运作风险、需求风险、制度控制风险和预防计划失败风险;Martin Bailey[3](2004)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外部环境风险、运作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三大类和21个风险因素。国内,赵红、吕芳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将供应链的风险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马士华[4](2002)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他认为内生风险包括道德、信息、合作关系和物流运作等风险,而外生风险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技术供应和需求等风险。胡金环[5](2005)也认为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链外部风险和供应链内部风险两种,并分别对其做了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供应链风险包括:环境风险、信息风险和运作风险等。供应链运作风险是在实际运行中,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出现衔接失误,这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的风险[10]。自组织理论是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理论等的理论群,是供应链系统运行的理论基础,然而当前针对供应链运作风险的研究不多,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运作风险研究更少。本文从供应链系统复杂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供应链系统的耗散结构和系统间的协同等自组织特性,分析供应链系统运作框架模型和供应链运作风险的影响因素等,并尝试通过熵值理论和可靠性来分析供应链运作风险,并提出风险的规避方法。 2 供应链系统耗散结构分析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关于复杂性目前尚无确切定义,比较权威的一个定义是:“存在多个有意义、不确定、非周期的可区分状态”,或说“多个有意义的可区分状态以不确定、非周期的方式存在”[6]。而复杂系统是复杂性的载体,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等通过对宏观经济的探索分析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并给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Metasynthesis)。 供应链系统(S)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供应链系统各要素的集合(又称系统的硬部G),要素间的关系(又称系统的软部)和系统所处的环境(R),其关系可以表示为[7]: S=(G,R,E) 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包括供应链实体关系的复杂性和供应网络形态的复杂性两方面。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运作过程中,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整个供应链会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善,体现出一种进化的趋势。供应链系统是由多实体组成的供需网络,是跨越企业中多个职能部门活动的集合,属于社会自组织系统,其根据市场需求形成的有机组合与外界有着大量的物质、资本和信息等能量的交换,使系统远离平衡态。供应链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与系统外部环境的关系经常表现出非线性特征,从而存在着正反馈的倍增效应和限制增长的负反馈饱和效应,正、负反馈是两种循环共同产生一种协同效应,使系统不断从无序变为有序。作为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供应链,整个系统的宏观状态确定之后,各子系统的随机运动造成了供应链整体的涨落。 供应链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和正负反馈机制,再加上供应链系统的涨落触发了供应链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从供应链系统的网络层次结构,到决策和控制,再到系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过程,供应链系统无不充满着复杂性[8]。随着系统规模的增大,各子系统之间的组成及其关系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性再加上系统内部和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涨落,使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和存在运作风险,子系统的运作风险爆发可能造成整个供应链系统突然崩溃,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3 供应链运作框架模型设计 供应链的运作不是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独自运作,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在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战略联盟和整体化运作,需要从战略、战术和操作三个层面对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计划、组织和控制进行协调运作[9],使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供需关系由松散变得紧密,从而相互协调,以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然而任何核心企业在实施供应链运作时都是针对特定的物流任务开始的,Stanley E Fawcett[11](1997)等提出物流能力代表对企业物流绩效在成本、质量、递送、柔性和创性等重要方面的衡量。所以对供应链的运作框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供应链的运作机制包括运作管理、运作策略、运作评价体系和运作模式等。马士华[12](2002)从供应链运作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包括战略层、战术层和执行层在内的供应链运作管理的框架模型,把委托实现的合作伙伴选择决策、供应链系统运作计划决策及供应链的执行信息管理集成起来,给出了相应的结构模型及功能分析。刘玉美[13]等(2007)结合汽车行业的特点及制造企业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地理位置和作用,在SCOR的基础上,分三层构建了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