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现代物流规模的增大和物流所依托交通资源的日益社会化,物流运作形态呈现出物资生成源(简称物流源,如工厂等)、物流迹线(如铁路、公路以及飞机、船舶航线等)、物流节点(如港口、车站、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需求源(简称物流汇,如建设工地、居民区等)等各要素协调作用的系统效应,构成了物流场的演变形态。从物流场原理出发,把握物流场的本质特征和运行特点,对于深化现代物流理论研究、推动物流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物流场的概念,此前已有学者进行过探讨。例如,王志国[1]把产生物流的人类生产点或居住点称为物流源点,在一定的物流活动区域内,按照某种有序方法(如按物流规模的大小进行排列)连接若干规模不等的源点的物流活动,构成物流场,利用物流场与对应区域生产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王宗喜等[2]通过类比提出,可将物流活动视为特殊的电磁场,把物流供需矛盾的处理视为物流节点激发的物流场的作用,运用电磁场理论分析物流活动的基本规律;汤银英[3]剖析了物流活动空间组织规律,研究了物流场的性质和特点,构建了物流点、线、面效应场及其空间结构模型。 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从狭义角度描述了物流场的大致概念,将物流产生地的一定邻域[4]或物流中心[5]、[6]、[7]展开物流活动的时空范围称为物流场。而本文将尝试从广义角度研究物资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全部物流过程,把物流活动视为物资在场态空间内某种力作用下发生的位移。从作用力的角度研究物流活动,建立物流场理论,不仅更贴近场的本质,而且能够从物流活动的本质出发研究物流的运作机理,进而为指导物流实践奠定基础。 二、物流场理论 1.物流场概念 从本质上讲,物资的流动缘于人们对物资的需求以及物资供应地和需求地的分离。人们对物资的需求可视为一种施加在物资上的作用力,物流活动即物资在这种力的作用下由供应地向接收地的流动。如果把物资抽象地看成质点,则其受需求力作用而发生的物流活动与电荷在电场中受电场力作用及物体在重力场中受重力作用而发生的位移非常类似。因此,可借助物理学的场论来研究物流活动,把物资从供应地到接收地所有物流活动展开的时空范围定义为物流场。 物资在物流场中由于受到需求地的需求力作用而产生流动,因此物流场是由需求地激发而产生的,需求力是物流活动的直接驱动力。 2.物流场空间构成 物流场弥漫于物流活动的整个空间,为便于研究,可按物资流动过程把物流场的空间组织形式分为物流源、物流汇、物流节点及物流迹线等要素,它们的含义如下: (1)物流源。物流源就是物资的供应地。物资从该点出发,向物流场中的其他地点移动。所有物资的出发点都可以作为物流源,但从物流产生的源头分析,物流源指的应该是原材料聚集及开采地、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配送的加工厂以及生产各种产成品的工厂等。 (2)物流汇。物流汇就是物资的接收地。物资经过一系列物流活动到达接收地,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所有物资的接收地都可以作为物流汇,但从物流的最终目的分析,物流汇所指的应该是各大居民点、办公地点、学校等各种对物品进行最终利用的地点。 (3)物流节点。物资在进行空间移动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的地点产生集聚,这些地点往往成为物流活动的中心,每天都有大批量的物资从该地经过。物流节点就是物流场中物资的集聚地。 物流节点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需要改变运输方式、更换载体的地点,如港口、火车站、货运站等;另一类是集中对物资进行存储、包装加工等辅助物流活动的物流园区、物流场站等。 (4)物流迹线。在物流场中,物资的流向可用一条曲线形象地表示出来,它始发于物流源(原材料聚集地、工厂等),沿固定物流通道(公路、铁路、管道、航线等)止于物流汇(客户),或经由若干物流节点后再止于物流汇。我们称这样的曲线为物流迹线,这里设定物流迹线的方向与物资流动的方向相同,由物流源指向物流汇,呈扩散或收敛状。 因此,物流场的空间构成要素包括物流源、物流汇、物流节点及物流迹线,可抽象表示为图1。
图1 物流场的空间构成 3.物流场特征量[8] 物流场特征量包括物流场势能、物流阻抗、物流场强等,它们的具体含义如下: (1)物流场势能。与物理学描述的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其所具有的势能一样,物流场也存在势能。势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位置之间势能的差值即为势差。物流场势能与物资在物流场中的空间位置有关,可理解为物资在物流场不同位置处的价值,而物流场势差为物资在不同位置的价值差。从本质上讲,物资因位置不同而产生的价值差缘于人们对物资的需求,在需求的作用下,物资在需求地的价值比其在供应地的价值要高。供应地和需求地之间的价值差形成了一种吸引力,吸引物资从供应地向需求地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