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教办学难度较大,除了观念上的制约和农村办学条件的先天不足外,体现在办学自身上的弱势也影响和束缚了发展,其中如何跟上时代步伐,紧密结合改革新变化和农村职高生特点,营造一种浓郁的既有当代职教特点,又有农家教苑独特风采的校园文化,吸引众多农家子弟在观念意识上、学业技术上、以及精神气质上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美的熏陶,是当前农村职业高中德育工作值得探索课题之一。我校在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是: 一、正确认识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特点,注重用现代思想教育学生 除了具备一般职高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之外,农村职高生多了一点自卑感。渴望跳出农门,通过读书发展自己,是农村初中生的美好追求。由于竞争激烈,他们没有考入通往大学之路的普通高中,许多人是在一种没有思想准备的无奈情况下进了农村职业高中校园。这对他们来讲,既是人生追求的一种破灭,又是人生转折的一种契机。作为学校,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因势利导,帮助处在彷徨阶段的新生极早地更新观念,适应职业高中的环境,尤其是大力宣传职业成才的先进典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和当地经济建设对人才多规格的需求,鼓励学生振作精神,巩固专业思想,立志成为新型劳动者。为此,我们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学校彩旗飘扬,布置一新,从宿舍楼到实验楼、教学楼、实习基地和实习工厂全部开放,并派值勤客车迎接学生及家长。壮观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阅览室,整洁舒适的宿舍楼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往往使新生及其家长耳目一新,对自己学校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初步克服了入学前的种种顾虑。紧接着,我们通过参观农村致富典型,请优秀毕业生作报告、邀请驻军指战员搞军训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及未来的成功之路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军训,雄壮的军乐响彻校园,严格的训练锻炼了学生,使学生精神振奋,思想得到了升华。 正确认识农村职高生,要特别注重关心、尊重学生。职高生的升学成绩参差不齐,一般被认为是“三类苗”、“四类苗”甚至是“五类苗”,这是学生最气馁的事情。我们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用现代教育理论去指导教学,尤其是重视非智力因素,帮助每一个学生铺就成才路。升学成绩不好,并不说明全部问题,实际上职高生中有许多属于心灵手巧的人,很适合职业培训。再加上职业高中的专业课全部从头学习,而且实践性很强,只要有信心,完全可以学得好。因此,教学上教师注意用激励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厂家送来组合微机桌,我们让学生组装,开始工人师傅不相信,谁知学生的悟性很高,需要3个小时的工作只用一个小时就全部完成, 使师傅也很吃惊。 当代经济最突出特征是市场竞争,并且对用工制度也带来了系列变化。职高生毕业面对社会的挑选。因此,教育教学中我们非常注意向学生灌输新的意识,向学生讲清楚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的求实性,激发学生发奋学习,掌握本领,以全新的姿态积极迎接用人单位的考核与挑选,使学生的适应性逐步加强。几年来,无论是国营企业、三资企业,还是乡镇企业,对我们的毕业生都给予了极好的评价,表现为既有农村孩子的朴实厚道、肯于吃苦和专业比较扎实,又有比较新颖的思想观念。在大连开发区的一家三资企业中,我校毕业生几乎有一半以上当上了班组长,其中有30多人被选送到国外培训。那些回乡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家庭致富生产的毕业生,也涌现出许多典型,有的参加全国青年农民科技知识竞赛获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奖励一台拖拉机的表彰;有的成为“燎原计划”的带头人,受到市政府的表奖。 二、办好开放性学校,打开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窗口 职高生没有升学压力,社会实践活动较多,精力相对充沛,对各类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确引导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学有所长,不仅仅是专业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里培养他们强烈的参与精神和思维锻炼过程,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这就要求学校努力办好开放性学校,创造更多的条件促使学生多与社会接触,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启发思维,开阔视野,锻炼才干,增长知识。尤其是农村职业高中的学生,从农村学校来到农村学校,更需要了解社会,认识人生,适应社会需求。 我校虽然地处农村,一方面,我们下大气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建设令人刮目相看,犹如一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辽南农村大地上,显出几分秀气和几分灵气,使学生为拥有这样的学校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广泛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争取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学校办学,也让我们的学生服务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家电专业走上街头义务为群众维修各种电器,园艺专业帮助农民修剪果树,新品种嫁接以及适用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开展了农业科技咨询活动,自办农业科技文摘为农民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此外,凡是各种专业竞赛、人才洽谈,包括文体活动和书画、征文比赛,我们都十分重视,提出了“是杯就夺”的口号,而且是面向全体师生。因此,近几年来教工的专业技能比赛、书法、征文、排球、乒乓球等活动中成绩突出,在全市中小学颇有名气;学生也经常获奖,宣传了学校,锻炼了自己,形成了一种浓郁的教学研究风气和勤学苦练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