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9)08-0056-05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养老保险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越加明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弊端也越发突显,并已经成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掣肘。2009年初,国务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并提出将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核心内容是要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相互衔接。《方案》一经公布,立刻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争议。改革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公正,时机是否成熟,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的必要性源于现有制度存在众多缺陷,而现有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客观后果,愈加显示出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筹资结构单一,社会化程度低,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际上就是国家保险,资金来源是财政预算,单位包办退休养老,员工不必缴费。这种保险社会化程度低,筹资结构单一,个人自我保障意识淡薄,没有体现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及待遇与贡献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基本原则。事业单位在近年经历了减员增效的改革之后,新进人员较少,而退休人员不断增多,平均年龄和退休人员比重都高于社会平均数。部分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的比例已高达1比2甚至更高[1],养老问题严峻。 2.事业单位内部养老待遇差距悬殊 在养老保险方式上,参照公务员养老的事业单位,养老待遇水平较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一般要求执行企业养老保险,但参不参保要看单位经济状况,参保的养老水平相对也较低,并且不能确保退休金按时足额发放。因为“两个确保”主要是针对企业,并未明确将这类事业单位也覆盖进来。 3.阻碍人才流动 现行事业单位养老在制度模式、管理体制、筹资机制、待遇计发办法、受益资格和待遇水平等方面,都与企业不同,使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无法有效衔接。虽然国家在2001年就已颁布《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规定“公务员及参照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在进入企业并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根据本人在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年限给予一次性补贴,由其原所在单位通过当地社会保险个人账户,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安排”,但在实践中,规定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此类人员的保险衔接一直悬而未决。另一方面,政策对不“参照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有做出相应规定。这就使事业单位人员向体制外流动缓慢,能进不能出,体制改革过程中裁员、减员遇到很大阻力,阻碍了人才自由流动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4.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差异引发公平争议,影响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初期,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水平大致相当。但自20世纪90年代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后,二者的差距逐渐增大。有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02年十年间,二者待遇差距由40 元/月迅速扩大到400多元/月,差距比例从约20%扩大到约60%[1]。2004年全国企业职工退休金人均为783 1元,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为14644元,机关公务员退休金为15932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已是企业人员的两倍多。虽然近年来国内连续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但最新的数据显示,全国月人均养老金仍只有1080元,远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水平,而且这一退休收入差距还呈现扩大趋势[2]。 事业单位人员不缴费,养老金却远远高于企业人员,这种财富直接创造者与其供养者在财富分配上的差距,造成部分企业职工心理不平衡,有相对被剥夺感,并且已引起社会关于公平的广泛争议,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事业单位自身改革和企业吸引人才。这说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收入再分配措施并没有起到缩小企业和事业单位初次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 5.财政和用人单位负担沉重 伴随着事业单位老龄化加剧,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加之近几年工资上调,扩大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使单位和财政供款压力巨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资料,1990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仅为59.5亿元,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千亿元,增加了20多倍;离退休金年均增长28.4%,明显高于同期工资递增18%的水平,且在多数年份超过了同期国家财政增长速度[1]。2004年各级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发放已占到财政总支出的60%左右,尤其是各县、市级基层财政,工资支出甚至占到财政总支出的3/4以上[3]。 二、《方案》引发的争议 《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搞好平稳过渡”的原则;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使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能够相互衔接。 1.关于改革目的和公平的争议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个人不缴费,完全靠财政养老,资金来源单一;近年事业单位工资连续上调,退休人数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十分沉重;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不公。在这种背景下,根据《方案》中改革的指导思想②,政府改革的目的是“建机制”;而有些人认为改革的目的就是“甩包袱”。究竟是“甩包袱”还是“建机制”也引起各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