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缺失是民企职工权益受侵犯的根本原因 民企职工权益受侵犯的总根源在于各种制度长期缺失,包括劳动合同制度、工资制度、保障制度等。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制度的安排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劳资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劳资关系,但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一个很好的补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共同利益为前提的,为了实现或保护庞大的劳动者利益,必须付出制度成本。在现实中,几乎找不到不需付出成本的权利。在许多情况下,权利是需要维护和交换的,只有不断维护,它才能存在。现代社会,公民的福利性开支占到国家预算的20%~40%,这就是说,政府的征税权与公民的福利权是相互交换的,同时也是互为前提的。没有政府的征税权,公民的福利权不可能实现。同样,没有公民的福利权,政府的征税权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职工利益表达渠道之所以受阻,是因为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力量弱小,没有能力与资方博弈。这就需要政府付出法律制度成本,进行公平裁决。但当政府与资本有着共同利益取向,甚至依附于资本时,就会导致职工维权困难。制度设置上的缺陷,使民企职工失去了“话语权”,本该为职工谋利的保护制度演变为对他们利益的损害,而我们现有的许多制度安排却无法给民企职工提供应有的权利保障。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益,但实现利益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所作的规范性安排就是制度。制度是对不同的人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不同地位的一种确认,这种确认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要使不同利益集团的地位得以维持和巩固,就要求强制性、约束性的制度。当一种制度能够使他们的地位得以巩固,那么实际上也就规范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制度是由在社会经济中占优势的集团按照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并且要求社会其他集团按照这一制度的要求从事社会生产活动。因此,制度是影响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如果一种制度不能充分体现高效率,不能充分体现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就不能保证制度主导者的利益实现。可见,利益驱动是社会进步最本原的动力。完善的市场会提供充分的激励与约束,使主观目标与客观手段相容,使利己与利他相容。如果企业为了达到赚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通过损人的方式来利己,必将受到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规律)的制裁。因此,除了市场外,还必须有共同利益的非市场手段,如约束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政府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工会组织等都是非市场手段。通过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劳动者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表达他们的利益需求,在国家法律、政策及劳动合同中得到体现,就成为解决保障问题的关键。 制度的另一个作用还在于它能够降低协调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交易成本是决定一种经济体制结构的制度基础,如果给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劳动要素的最优配置就可能实现。因此,保障制度的效率是不可替代的。如《世界人权宣言》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工作权、同工同酬、休息和闲暇的权利等都有明确规定,《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也规定了工作权、组织工会和参加工会权、社会保障权、职业安全权、职业培训权、结社权、集体协商权、民主管理权、劳动争议的解决等。目前,法律制度承认结社自由,但结社自由的更深层次是劳动者可以自由组织自己的社团,让他们具备利益博弈的法律地位,具备利益博弈中基本的谈判权利,让职工以合法的形式参与利益博弈,为维护自身的权益进行充分表达、争执与协商。以制度化形式为他们提供平等机遇和利益博弈的平台,是政府和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劳动力供求市场不成熟的结构性伤害 资本短缺、劳动力过剩、劳动和资本不平衡和不对称,是所有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资本短缺、劳动力过剩”比其他国家要突出得多。虽然近年来我们吸引外资的速度一直在增长,外资大量涌入我国,但我国的资本缺口是远远大于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的每一阶段的。从劳动力供给情况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国家,劳动和资本完全不同的供给状况,凸显了劳动和资本不对称的特点。 第一,弱势群体问题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和体制转轨阶段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叠加的结果。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民经济增量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呈下降态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关税的大幅度削减和国内市场的开放,我国的民族产业受到较大影响,在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供给方的弱势地位,劳动力供求双方实力不均衡现象日趋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失业、下岗人员增多,国内就业机会的短缺使得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这种状况的持续加剧了就业者之间的竞争。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屈从于资本强权,人为制造不利于劳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造成维权群体性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我国劳动力总量过剩与劳动力局部有效供应不足并存,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明显。一方面,由于劳动者的择业愿望、职业素质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岗位空缺,训练有素的技术人才难以寻觅;另一方面,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者求职困难。同时,一些传统行业和苦、累、脏、险的工种出现招工难,为维持正常生产,企业不得不大量雇佣农民工。城里人失业和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城镇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