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公共卫生支出的范围界定 公共卫生支出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首先要明确公共卫生支出的研究范围。在这里,公共卫生支出主要侧重于分析政府在卫生方面的财政支出责任,其研究范围类似于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因为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就是政府实际在卫生方面所发生的财政支出,它包括公共卫生支出和基本的医疗支出。同时由于公共卫生支出水平主要由政府提供并决定,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不大,因此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的可行性比较高。 (二)分析工具的选择 我们选取泰尔指数(Theil Index)①作为本文的分析工具。泰尔指数是西方经济学中用来衡量收入分布公平性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考察人口和其相应的收入是否匹配来判断资源分布的公平性。一般认为,当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收入都是一样时,此时收入的分布是绝对公平的,而当部分人群占有比其人口比例更高或更低的收入时,就会产生收入不公平现象。从统计学上看,这部分人群所占有的收入偏离了平均值,引起了不公平现象。其计算公式和方法如下:
=第i组人群总收入占全体收入的比例,
=第i组人群总人口数占全体人口总数的比例 从TI的公式中可以看出,当各组所占的收入比例和人口比例相同时,TI的值为0,表示绝对公平。当TI值为1时,表明社会的收入分配处于最不公平的状态。TI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所代表的公平性可以进行分解,求出不同层次、不同组别的公平性,其缺点在于不能够象基尼系数一样提供一个公平性的合理判断标准。 (三)东、中、西部三大类地区的划分 在进行三大类地区的划分时,我们既要考虑传统的三大区划,也要考虑实际的GDP水平。传统的三大区域,是我国经济水平完全不同的三个区域。其中,东部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包括12个省区市;中部地区主要包括9个省区,其经济水平处于中等;西部地区主要包括10个省区市,在我国属于经济落后地区。考虑到近些年广西的GDP水平比较低,把其列入东部发达地区已经不合适,所以我们把广西从东部地区移出列入西部地区。经过综合分析,本文的三大类分区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广西、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区市。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就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划分三个组,并对这三组省区市之间以及各组内的省区市公共卫生支出状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中国公共卫生支出地区间均等化的实证分析 公共卫生支出是我国卫生筹资的一种重要的再分配机制,通过它可以调整各个地区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卫生费用筹集的公平性。下面我们通过对三大地区间公共卫生支出的TI测算来分析三大类地区间公共卫生支出的均等化程度。
资料来源:根据1998、2007年《中国人口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由表1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公共卫生支出分布的TI贡献值,其中东部地区的公共卫生支出TI值为正值,说明东部地区在公共卫生支出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其享有的公共卫生支出份额大于其占有的人口比例,②明显处于有利地位。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公共卫生支出TI值为负值,说明中西部地区在公共卫生支出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其享有的公共卫生支出份额小于其占有的人口比例。尤其是中部地区在三大类地区中处于最不利地位,2006年其公共卫生支出的TI值为-0.0323,其人口比例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6.14%,而享有的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国公共卫生资源的25.6%,③明显小于其人口比例。纵观1997年到2006年公共卫生支出的TI值之和,我们发现2006年的TI值缩小了,表明公共卫生支出地区间的均等化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一)东部地区1997年、2006年公共卫生支出的TI测算 2006年,东部地区的TI值为0.074。由表2可以看出,2006年北京和上海是影响东部地区公共卫生支出分布不均等的最主要地区,两者对公共卫生支出的TI贡献分别为0.0836和0.0393,尤其是北京,2006年其TI值急剧扩大至0.0836。除此之外,天津、浙江对公共卫生支出TI的贡献都为正值。在公共卫生支出的分布中,占据最不利地位的是山东省和河北省,其TI值分别为-0.0237和-0.0189,这可能与人口众多有关系。
比较1997年与2006年东部地区各省市公共卫生支出的TI值,我们发现2006年公共卫生支出合计的TI值由0.061增长至0.074,表明东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分配的非均等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各省市TI的贡献变化主要在于北京市对TI的贡献增加较快,增长了将近2.35倍。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的TI值变化较大,由正值变为了负值,说明近些年其公共卫生支出水平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