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报告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做了专门论述,将“病有所医”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凸显了医疗卫生问题的重要性。2008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并强调“要坚定地推进这项改革,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医药价格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看病难、看病贵甚至看不起病已被老百姓形容为新世纪新阶段的“三座大山”之一。这充分说明医药价格问题情势紧急,深化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很有必要总结理论界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认识,为完善医药价格管理体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参考。 一、医药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医药价格包括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两个部分。从商品属性上来看,前者是一种服务商品,后者是一种实物商品。医药价格管理体制是指对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管理的体制,也就是医药价格组织管理构架和具体操作方法。药品价格管理是在国产药品的研发、审批、生产、流通和消费乃至回收等环节进行管理,对进口药品主要在审批和流通、消费环节进行管理;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则单纯是在消费领域进行管理,主要通过政府定价来管理医生诊断、仪器检查、医疗耗材价格。深化医药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对药品的研发、审批、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节进行改革,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管理和监督。就目前来说,由于我国医药价格管理体制和补偿机制上“医药不分”的现状,医疗服务价格方面的问题和药品价格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从普通老百姓即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药品价格的高低似乎更直观些,因而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更具显性,而医疗服务价格由于存在专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就更具隐性,就一般患者而言,缺乏搜寻最低医药价格的意愿和能力,一般是选择品牌医院、选择名医和高新检测设备,使得医院之间的竞争以非价格因素为主,这也凸显了医药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从先易后难的角度理解,以药品价格的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继而带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全盘启动,应该是我国目前深入推进医药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抓手和切入点。 二、当前医药价格管理体制的弊端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医药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既要解决计划经济时期严格管制的不足,也要防治彻底市场化带来的问题,目前治理的重点在医药价格虚高。尽管政策力度很大,但收效甚微,有数据为证:近2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了20多倍,而药品价格平均上涨了200多倍。2006年人均单次门诊费用是1990年的12倍,人均单次住院是10倍。从1980年至2004年的24年间,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总量从30.35亿元上涨到4071.35亿元,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从21.2%上升到53.6%。小病硬抗、大病等死成为部分群众的无奈选择,2004年11月5日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指出,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总结起来,当前医药管理体制的弊端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中立”的组织领导机构。与其他改革一样,医药价格改革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干预与阻挠,单单依靠卫生部一家主持医疗改革是不科学的,容易受到部门利益干扰。回顾历史,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主持改革的是国务院医疗改革办,当时的改革是见效的,后来“医疗改革办”名存实亡,医疗改革领域失去了推进改革的主心骨。医药不分、看病贵、看病难、手术红包等问题就是在这一阶段迅速滋生起来的,其要害就在于部门垄断。医疗资源过分集中于大中城市的大型医院,而大型医院(中心医院)又在国家卫生部、省厅、市局……的隶属之下。由于医药行业专业性要求强的特点,许多卫生局长、厅长、部长等行政管理官员其出身大多是大型(中心)医院院长,其行政利益倾向“自然而然”偏重医疗机构。改革首先必须打破这种利益格局,由中立的机构来承担这种改革,才可能在现有的部门体制框架下,减少弯路并提高效率。 第二,部分制药厂唯利是图。我国的药品生产总体看是低水平的重复,制药企业小、散、乱、多,市场供给过剩。全国有6000多家化学制药企业,绝大多数品种的生产能力过剩,产能利用率仅为40%~50%,在这种激烈且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下,药厂采取的手段也是非常的甚至是违法的。当前药品生产经营中“虚列成本、虚定价格、虚开发票”,以及高折扣、大回扣推销药品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国产新药通过改变包装、剂型等方式,在原有基础上价格水平有所上涨。只要政府降价政策一出台,药厂即以“新药”之名重新标识旧药以高价出卖,而降价药品不再生产。2007年4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3次降价令开始实施的同时,一些廉价药品随即消失,购药者被告知旧药没有了,还是买新的吧。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潜规则:每次一降价,许多廉价药必定“失踪”。 第三,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不少学者认为,单纯的药品降价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以药养医”的体制才是看病贵的根源所在。2008年3月7日,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政协医卫组联组讨论会上也指出,以药补医政策是当前医院管理和运行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当前药价之所以居高不下,关键在于价格高的药品有市场、有需求。药品具有被动消费的特殊性,患者进行药品治疗所需药品的品种和数量由医生决定。医院卖高价药赚钱,医生开大处方、开贵重药拿钱。医疗机构是药品销售的主渠道,80%以上的药品在医疗机构销售。多数医院药品销售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在50%左右,少的也占到了40%左右,个别医院达70%~80%。医院发展和运转的资金基本上依靠医疗服务和卖药收益,在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卖药赚钱是医院的出路。据媒体报道,同样一支“硫酸软骨素注射液”在药品超市零售价仅0.45元,在医院售价28.92元,医院售价高出药店63倍。层层经销、层层攻关、层层加价才进入医院,药品不再是纯洁的治病救人的药品,而成为一些人谋取暴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