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下行趋势明显。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关方面要求进一步减税的呼声也很强烈。 本文通过对减税政策的理论和实际效应分析,认为应根据社会经济客观形势合理选择运用减税政策。在我国已采用诸多减税措施、且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进一步大规模减税一定要十分慎重,既要考虑需要,又要兼顾可能,减之有度,建议选择有减有增的结构性调整。 一、应相机抉择使用减税政策工具 (一)减税的理论依据及效应分析。 为应对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财政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继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再次转向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就是西方理论界所倡导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其主要主张就是当国民经济运行处于不景气状态、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工具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反经济衰退。运用的政策工具除了增加政府开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行减税。减税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供给,进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供给学派把减税作为其主要政策工具。该学派认为,税收是激励个人和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最有效手段,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拉动经济增长。供给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度成为美国里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纲领。 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两个主要手段,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两者各有利弊,效果也各不相同。从历史上看,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的“罗斯福新政”的收效最为明显。而1986年税改后,美国的经济虽然略有起色,但财政赤字也从此步入泥潭。相反,克林顿政府1992年上台后实施增税和削减财政支出,美国股市和经济在同一时期竟保持了创纪录的增长。因此,减税和增支都应随客观经济环境的情况而相机抉择使用。 比较分析减税和增支的特点,不难发现,减税可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刺激和启动非政府投资,带动最终需求,更有可能被社会各界接受而付诸实施。但是,减税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减税一般是以收入增长为前提的。而在减税实施之后,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税基缩小,可能会使得一国的财政收支状况严重恶化。第二,在政策效果上,增加财政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直接、明显,而减税往往有一定的“时滞”,且其能否发生预期作用取决于受益人群的行为选择。如果人们不把或只把部分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则冀望通过减税来拉动需求、刺激经济的愿望将大打折扣。以美国为例,美国2008年公布了大规模的退税计划,目的是通过补贴民众刺激消费,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据美国API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有其他的盘算:其中45%的人计划把退税用来还债,32%的人将存起来或者进行投资,只有19%的人将会花掉这些退税。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减税能发挥的作用将受到限制。 (二)减税是否成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工具因国而异。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次贷危机冲击,美国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失业率持续上升,私人部门消费萎缩,投资增长乏力。危机进一步深化并迅速蔓延,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了重振经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采取运用货币政策放松银根,增加市场流动性等手段,刺激经济发展。大多数国家首先主要采用的是货币政策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注资。包括股权收购和提供特别(短期、低息)贷款两种方式,目的在于帮助银行增加资金流动性,能够继续向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2)担保。以国家政府信用或外汇储备提供存款、贷款担保,稳定市场、公众对金融市场信心。(3)降息。下调基准利率,降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 随着金融危机加深和波及面扩大,各国也纷纷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支出和减税,防止经济陷入衰退。显然,减税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手段早已为各国所认识,但其是否成为应对危机的主要工具则因国而易。一部分国家如墨西哥、泰国等,主要通过减税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墨西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减税措施,包括降低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税率。据估算,2008年的减税总额约为131亿比索。但在多数国家,减税只是其一系列救市措施中的一项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而某些国家如英国,在减少部分税收的同时也调增其他部分的税收。2008年11月24日,英国宣布了一项以减税为核心的经济刺激计划,自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底间临时下调货物销售增值税2.5个百分点至15%,预计这项临时减税措施将使消费者得到大约120亿英镑的好处。但在削减增值税的同时,英国也将提高大约1%最富人群的所得税。年收入15万英镑以上者,其个人所得税税率自2011年4月起,由40%增至45%。 我国则在时隔十年后又实施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在类型以及内在逻辑方面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相同,但在内容上有差异。1998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由此而对经济稳定发展产生的压力,当时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这些政策曾为应对当时的金融波动起到了明显的调控作用。200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重在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在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时,重点增加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的支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等方面。在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国十条”措施中,两年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重点也是民生领域。强调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