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土地征用是国家为了公共目的的需要,依照法定的程序,强制性的取得他人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中国现行征地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它在当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能有效地解决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保证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土地。[1~2]但是,这种以政府垄断为典型特征的土地征用制度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其土地征用目标泛化和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等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并导致农民对现行征地制度的不满。 对此,理论界对于征地制度改革也做了大量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于征地制度的改革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视角:一是基于“问题—改革”视角的分析,这也是目前有关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研究中最为多见的,代表性的观点是中国征地制度存在着公共利益界定不清,征地范围过宽,土地征用权的滥用,征地补偿测算依据不全面等诸多缺陷,已经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态势[3~5],在此基础上理论界提出了改革征地制度的一些建议,例如明确公共利益、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补偿标准、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等。[6]二是基于法学视角的研究。杨玲在对各国(地区)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比较综合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征用的一般法律内涵;[7]郭洁则考虑到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仅为土地行政管理规范的组成部分,相关的民事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研究了土地征用的若干民事法律问题;[8]三是基于国外征地制度的对比分析,李轩、周建春和陈泉生分别对中、法的土地征用制度,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和海峡两岸的土地征用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9~11]而杨玲、段文技和朱道林等人则在综合了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国际比较研究,并为我国的征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12~15] 尽管现有研究对如何改革征地制度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但大多未能从农民的视角出发,研究农民的征地意愿与征地制度的关系,忽视了农民的产权认知对未来征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事实上,由于现有法律法规的不当限制,因此产生了巴泽尔意义上的产权公共域,也给农民理解自己拥有的产权留下了相当范围的自由解释空间,使得农民的产权认知产生了差异。从农民的角度分析,当农民的产权认知与现有征地制度安排不一致时,农民就会感到其土地产权受到侵害,因而会对这种制度产生不满,进而抵制这种制度。因此,未来征地制度改革有必要考虑农民的产权认知与征地制度安排之间的差异。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在考察农民对现行征地制度的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农民产权认知差异与农民征地意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未来的征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二、样本点概况 (一)样本点的选择及调查方法 1.样本点的选择 在选择样本点时,课题组主要考虑以下三点:其一,样本点所在地区在全国要具有代表性;其二,该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近年来发生了大量的土地征用行为;其三,农民征地反应强烈,政府和农民征地矛盾突出。鉴于此,本课题组在城市化进程较快、征地矛盾相对突出的东、中部地区分别选择江西省鹰潭市和江苏省南京市作为调查的样本地区。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我国内陆腹地通往东南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要冲,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发展优势;近年来,随着鹰潭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生了大量的土地征用行为,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该地区农民对土地征用反应强烈,征地过程中矛盾凸现。 江苏南京市地处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北翼,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向中西部辐射传导的前沿和枢纽。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近年来,南京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地通过土地征用转变为非农用地。据保守估计,2000~2005年间,南京市平均每年被征用的土地约6万亩左右,按照1亩土地产生1.4个失业农民计算,每年约产生8万多失地农民。土地征用规模大、发生率高,征地矛盾尖锐。 2.资料的时效性 考虑到资料的可获性和时效性,以及两次调查的不同时间,因此本课题组将江西鹰潭土地征用发生的时间界定为2000~2004年;江苏南京土地征用的时间界定为2000~2005年。两次调查共涉及15个行政村,401位农户。 3.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调查主要采用随机抽样、入户访谈的方式。首先,选择鹰潭市白露村等七个行政村以及南京市马群等8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的样本点地区,结合各村的范围以及征地数量的多少,确定各村的调查农户数;然后,在预先不通知调查对象的情况下进村调查,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与农户面对面座谈;最后,将调查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① (二)样本点分布及基本情况 1.样本点分布 按照调研计划,本课题组共在江西鹰潭市走访了7个行政村的170位农户,在江苏南京市走访了8个行政村231位农户,获得401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382份。在所有被调查者中,53.9%的农户土地完全被征用,35.1%的农户部分土地被征用,仅有11.0%的农户土地没有被征用。调查样本点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样本点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