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685(2009)07-0044-05 同为二战时期著名的宣传电影,德国纳粹的《意志的胜利》和美国的《我们为何而战》却一直没有被放在同样的理论框架下予以阐释,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研究《意志的胜利》的主要是电影学者、美学家和哲学家,他们往往会从视听语言、美学表征、意识形态内涵等角度对这部电影做出分析,并将这部电影的传播效果和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传播结合在一起,得出鲜明的纳粹批判的结论;相形之下关注《我们为何而战》的却更多的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他们着重于考察这部电影究竟传达了什么内容,进而在观众身上产生了什么样的(行为、态度的或心理的)影响。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梳理关于这两部电影研究的理论话语,力图找到这两部电影背后蕴含的一种共同的理念运作的规律——电影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规律。 《意志的胜利》:意识形态图腾崇拜的例证 探讨电影媒介与政府和政党宣传的关系,里芬·施芬塔尔无疑是无法忽略的人物。是她在电影发展早期就将这一作用推上极致,她的两部作品《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成为用电影影像宣传极权主义的典范,尤其是前者。分析这部电影,成为破解法西斯宣传蛊惑策略的重要密码。 《意志的胜利》的内容是纳粹在纽伦堡举行的党代表大会。这部电影被桑塔格称为是“迄今为止最成功、最地道的宣传性影片,它的构思概念本身就否定了影片的制作者具有独立于宣传之外的美学或视觉概念的任何可能性。”①从传播效果来看,《意志的胜利》是极其成功的。据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这部影片在德国及西方国家放映时引起巨大轰动。狂热的巴黎影迷把里芬·施芬塔尔抬到肩上,拥抱、亲吻,甚至把裙子也撕坏了。②这部电影同样获得电影评论界的广泛认可,它获得“国家电影奖”、威尼斯影展的金奖和巴黎世博会的最佳电影奖。这部电影在欧洲各国巡回放映时,受到空前的欢迎,甚至连斯大林也给里芬·施芬塔尔写了亲笔信,对电影表示赞赏。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依旧是研究电影美学,尤其是研究电影纪实美学的经典文本,其艺术价值早已得到确认。而这种艺术价值和极其反动的纳粹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又成为该片导演最为人诟病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和“善”的冲突在《意志的胜利》这部电影中被表达到极致,施芬塔尔因此被称为“永远有罪的玫瑰”。 思考这部电影获得良好传播效果和口碑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部电影的拍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担负着鲜明的政治任务,没有任何商业压力。这样,传播者就会形成“重视受众”却“不尊重受众”的受众观念。重视受众,因为要完成所谓的政治宣传任务,得让他们听电影的话;不尊重受众,因为只要他们听话而不需要有自己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意志的胜利》的成功体现了“枪弹论”的合理性,里芬·施芬塔尔是在用电影的语言和戈培尔的“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遥相呼应。 在拍摄过程中,施芬塔尔具有随心所欲的预算和一个由120多人组成的庞大摄制组和几十架摄影机可供调配。国家拨款的资金来源决定了这部电影的传播效果必须对政府负责而不需要对观众负责。所以后来很多电影研究者认为这部电影名义上是纪录片,其实是剧情片。关于这一点,施芬塔尔自己也承认:纽伦堡大会“不是作为一个壮观的群众集会而构思的,而是作为壮观的宣传性影片而设计的……所有的仪式,以及游行、阅兵、群众队伍,背景的礼堂和运动场的建筑设计都考虑到要为摄影机提供便利。”③在她眼里,纽伦堡大会的举办目的,并不是为了开会,而是为了拍电影。会议的实际支配者并非希特勒(政治目的),而是施芬塔尔(视觉传播的目的)——电影画面的摄制比实际情况更重要,不是为了记录,而是为了宣传。其次,《意志的胜利》的电影语言充满了感性魅惑。意识形态搭载这种魅惑容易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即在电影画面语言的感性直观的作用下下,观众的情感会产生激奋,最终认同影片所宣传的纳粹思想——意志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胜利的。电影意识形态的图腾就形成了如下的线索:电影技术——画面——激发激奋的情感——认同某一意识形态。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画面来分析这一命题: 在影片刚刚开头的时候,是纳粹元首希特勒的飞机在云层中穿行,然后突破云层,在太阳的辉映下降落到地面。这组画面极具象征意义,它表征着希特勒引领着德国人穿越了重重迷雾走向历史的坦途。同时,希特勒被塑造成一个类似从天而降的神灵,他到人间来拯救德国人。这完全符合当时德国人对希特勒个人形象的心理期待。影片还表现了很多个人崇拜的镜头,如画面对德国民众行纳粹礼的表现:无论是在街道、广场还是在纽伦堡大会的会场,德国人见到希特勒都笔直地伸出右手,贴在右耳边,这是用纳粹礼向希特勒致敬。施芬塔尔会用中景表现出树林枝干密布般的行礼的手臂,在展示希特勒威望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审美上的气势,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气势具有咄咄逼人的压迫感。同时,施芬塔尔也擅长用现场同期声和音乐来表现“希特勒伟大”的效果,整部作品没有解说,全部运用现场声音及配乐:人群的欢呼、党员呼口号、乐队的演奏、行进的军歌。在希特勒演说的时候,也完全用现场同期声,强化希特勒的面部表情和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