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影片《钢琴课》是世界电影史上女性题材影片的一部经典之作。影片深刻、细腻地演绎了“女性觉醒”这一主题,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好评。然而当众多观众将关注焦点放在影片女主角艾达这一成熟女性的“女性觉醒”上时,片中另一位重要女性角色弗洛达的“女性觉醒”却不经意间被忽视了。作为一位童年幼女,片中弗洛达展现“女性觉醒”的方式与艾达有很大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弗洛达这位幼女所表现的“女性觉醒”是艾达这位成熟女性的“女性觉醒”的先驱。 根据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性本能理论,儿童在三岁以后开始懂得两性的区别,表现出对同性父母嫉恨、对异性父母眷恋的俄狄浦斯情结。尽管儿童在这最初的性蕾欲期体验的还只是心理上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其所表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却具有重要的“性觉醒”意味。从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的角度分析,《钢琴课》中艾达这位成熟女性所体现的“女性觉醒”是生理成熟后的“女性觉醒”,而片中弗洛达这位童年幼女所体现的“女性觉醒”则是生理成熟后的“女性觉醒”在心理上的先驱,具有更早的“女性觉醒”意味。与母亲艾达这位成熟女性更为意识化和生理化的“女性觉醒”相比,幼女弗洛达具有的俄狄浦斯情结性质的“女性觉醒”更为突出的体现在潜意识的性心理层面。弗洛伊德有关性本能的精神分析学说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而《钢琴课》中弗洛达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弗洛达—艾达—斯图尔特/贝恩斯爱恋三角关系中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弗洛达这位童年幼女动态的、潜意识的、具有俄狄浦斯情结性质的“女性觉醒”——在潜意识中弗洛达越来越深切地渴望取代母亲艾达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取而代之与作为父亲典范的斯图尔特或贝恩斯形成亲密的两性认同关系。弗洛达的这种俄狄浦斯情结性质的“女性觉醒”在影片中经历了完整的“萌芽”“生长”“成熟”“开花”和“结果”五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弗洛达的“女性觉醒”开始萌芽,弗洛达潜意识地开始渴望与斯图尔特这位父亲典范形成亲密的认同感,而她的这一俄狄浦斯情结的性心理的产生可以从她在最初两个爱恋三角关系中的地位和行为上的变化反映出来。 1.弗洛达与母亲艾达一起投奔继父斯图尔特。(抵达后海滩初遇的场景) 2.弗洛达未被允许与母亲艾达和继父斯图尔特一起合影。 在第一个爱恋三角关系中,弗洛达与艾达关系紧密而斯图尔特被二者排斥:弗洛达不仅与艾达同病相怜,她还作为艾达的“声音”代表艾达交流;相比之下,斯图尔特与艾达在话语上无法交流,在心灵上没有“琴如心声”的共鸣,同时他也不被弗洛达接受。弗洛达声明:“我不会叫他(斯图尔特)爸爸,我什么也不叫他,甚至一眼也不看他。” 然而,在第二个爱恋三角关系中,情况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声明“我也要一起照相”的弗洛达竟在此时被艾达与斯图尔特排斥了。弗洛达在影片这一场景的行为非常耐人寻思,在艾达准备与斯图尔特照结婚照时,弗洛达竟当着母亲艾达的面向周围的人夸耀她的“亲爸爸”。弗洛达的这一行为相当大胆但却绝非鲁莽,她在这关键时刻做出此种行为的潜在动机就是,她要向母亲艾达暗示她希望能继续保持从前弗洛达—艾达—亲生父亲的虚幻爱恋三角关系。但弗洛达失败了,艾达与斯图尔特不仅拍了结婚照还不允许弗洛达跟他们一起合影。所以,弗洛达在此时爱恋三角关系中的地位极其被动:第一,艾达不顾弗洛达的暗示认可了斯图尔特取代弗洛达亲生父亲这一新的爱恋三角关系;第二,在此时的爱恋三角关系中,艾达与斯图尔特彼此形成紧密的关系并一同排斥弗洛达。对于在新的爱恋三角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弗洛达只能做出这样的推断:第一,母亲艾达不惜以排斥自己女儿为代价,选择与斯图尔特形成紧密关系并建立弗洛达—艾达—斯图尔特爱恋三角关系,说明新的爱恋三角关系必须建立,并且斯图尔特在这一关系中拥有重要地位;第二,自己之所以在新的爱恋三角关系中又被斯图尔特排斥,原因只可能是她与母亲艾达之前的亲密关系使斯图尔特排斥她,或者母亲艾达就是她与斯图尔特之间的直接障碍。那么,弗洛达就面临着一个对于她出乎意料又亟待解决的困境:母亲艾达不仅抛弃了与她在旧的爱恋三角关系的亲密关系,还使她在新的爱恋三角关系中被排斥。因此,面临这样被动、被排斥的不利境况,弗洛达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她不得不解除与母亲艾达的亲密关系,排挤艾达取而代之与新的爱恋三角关系的父亲典范斯图尔特建立亲密的认同关系,而这就是弗洛达具有俄狄浦斯情结性质的“女性觉醒”的萌芽。 在第二阶段,弗洛达的“女性觉醒”开始生长。弗洛达在第一阶段潜伏的、含蓄的、暗示性的对艾达嫉恨、对斯图尔特眷恋的态度,发展为在类似的女儿—母亲—父亲爱恋三角关系中较明显地对母亲艾达妒恨而对另一位父亲典范贝恩斯眷恋。弗洛达这一俄狄浦斯情结性质的性心理成长,可以从她在第一阶段之后两个类似模式的爱恋三角关系中的行为表现出来: 1.弗洛达与母亲艾达一起投奔贝恩斯。(请贝恩斯带她们返回海滩的场景) 2.弗洛达未被允许与母亲艾达和贝恩斯一起待在房中。 在第一个爱恋三角关系中,弗洛达与艾达关系紧密而贝恩斯被二者排斥:弗洛达是艾达相亲相爱的女儿,是艾达与贝恩斯交流的“声音”;相比之下,贝恩斯对于弗洛达与艾达卑微又陌生,没文化又不识字的他与艾达在口语和书面语上均无法交流,处于被母女二人排斥的被动地位。但是,随着弗洛达—艾达—贝恩斯爱恋三角关系的发展,弗洛达像第一阶段一样,开始在新的爱恋三角关系中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母亲艾达为贝恩斯上钢琴课,而自己被二者排斥,只得待在屋外。弗洛达对此大声地抗议:“我不要待在外面!”面对母亲艾达再次为另一位父亲典范贝恩斯排斥自己,并同时成为自己在新的爱恋三角关系中与贝恩斯障碍的困境,弗洛达要取代艾达并与潜在的父亲典范贝恩斯建立亲密认同关系的潜意识性心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当母亲艾达打断弗洛达的试音自己接过钢琴弹奏时,弗洛达抗议道:“我正在教(贝恩斯)呢!”弗洛达这一微妙行为的潜台词就是“为什么只能是你而不能是我和贝恩斯亲密相处”。而这恰恰暗示了弗洛达想排挤母亲艾达取而代之与贝恩斯形成亲密关系的俄狄浦斯情结性质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