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的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每年都在上升,但与美国相比仍然有太大的距离,甚至与韩国、法国、英国、日本比较都相距很远。据统计,2007年度美国的人均观影次数为4.7次,韩国为3.14次,法国为2.97次,英国为2.73次,日本为1.25次,而中国(城镇)只有0.22次①——连上列最后一名的日本的零头数都没达到。如果把农村人口计算在内的话,中国的人均观影次数还会更低。 为什么在中国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会如此之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迄今至少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电视冲击说”,即电视普及以来,大多数人吃过晚饭后便舒舒服服地躺在家里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节目或电视剧,懒得跑电影院了。二是“影碟替代说”。VCD、DVD的盛行,使得许多想看电影的人(包括一些影迷)习惯于买碟在家里看,花费既不高(尤其是买盗版碟),观看也自由(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省却了外出的不便和购票的麻烦——除非是非去电影院不能领略其特效的视听大片,一般也就不愿意去电影院“赶场”了。三是“票价过高说”。影院票价一般为每张20—50元②,以一家三口计算,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至少需要花费60—150元,而买一张新片正版DVD才需30—50元(盗版D5仅6元,D9也只要9—10元)。生活还不十分富足的中国普通老百姓自然是会计算这其中的差价的——当然并不是花费不起,而是想图便宜,就好像每逢节日商场打折总有许多人(包括一些收入不低的人)前去“血拼”一样。四是“娱乐分流说”。谁都不会否定,当今社会娱乐方式越来越花样翻新。“华灯初上,到处爆满的餐厅、酒吧、KTV,已清晰地告诉大家:人们的娱乐消费是非常丰富的,只不过大多数人选择的娱乐方式都不是电影而已”③。五是“影片乏味说”。很多人都会说,电影院放映的影片好看的不多,尤其是国产影片大多令人失望。 以上各种“说法”,尽管都不无道理,但似乎难以作为中国电影院上座率不高的原因。美、韩、法、英、日,哪个国家的电视业、娱乐业和DVD产业不比我们发达?为什么这些国家仍然有那么多人乐于走进电影院?因票价过高而对电影院望而却步其实也不是绝对的,在《中国电影报》2008年3月27日第13版上刊登的“城市电影院市场票房排名信息(2月1日—2月29日)”中,票价最低(为19.45元)的成都太平洋影城,其观众人次排行仅列第四,前三位是武汉万达影城、武汉金逸影城、广州飞扬影城,它们的票价分别为29.32元、27.02元和48.37元,都比成都太平洋影城高,而且有的高出一倍多!至于说到影片乏味,那也是走出电影院以后的遗憾,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走进过电影院!因此,导致人们不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由于上述的各种原因,而在于电影院没有让人们觉得“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日常需求。 上篇:“去电影院看电影”能够成为当代人不可替代的日常需求吗? 我们先不管前面所提到的美、韩、法、英、日等国观众热衷于进电影院是否是出于一种生活的日常需求,也不提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摩登上海”,“去,看电影去!”曾经是多么时髦和风行,就像进咖啡馆、去舞场一样。我们先来看看电影院在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或者说,“去电影院看电影”对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电影与广播、电视不同的是,它的诞生离不开电影院。电影院不仅与电影同时诞生,而且是电影诞生的必要条件和标志。所以,世界电影的历史不是始于爱迪生的街头视镜,而是始于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地下室里的银幕放映。因此,电影院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电影与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或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④对电影的社会功能、作用和影响进行考察,都不能忽视电影院,就像研究戏剧不能忽视剧场一样。确定这一点非常重要,由此我们可以获得考察“去电影院看电影”与人们日常需求之间关系的最佳观测点。 回到世界电影史的源头。或许当时的观众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巴黎大咖啡馆地下室里观看的这种叫“电影”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但是他们确实被紧紧地吸引住了,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被当作银幕的白墙上出现了一座工厂的大门,大门打开,许多工人进去了……再打开时,那些工人又出来了。工厂、大门、工人明明都是真的,甚至观众中的一些人能够辨认出那家“工厂”是在哪里,“大门”开向何方,还可能与银幕里的某个“工人”认识(影片本来就是卢米埃尔兄弟在自己的工厂大门前拍的),但这些场景和人物却又是看得见摸不着的。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他们在银幕上看见了许多熟悉的东西,也看见了一些从没见过的东西。这一切都是那么逼真,又是那么虚幻。天上乌云密布,哗哗地下起雨来,有人连忙撑开伞,可哪里有雨点淋在伞上?众人哈哈大笑。火车进站了,轰隆隆地开过来,观众吓得“哇哇”大叫,起身就逃,一片混乱过后,惊魂未定的人们并没有在现场发现火车,“火车”仍然在银幕上的车站里。于是,在“电影院”里,大家相互议论,对看见的东西互相证实,当然同时也免不了对自己或对方的失态自嘲或嘲笑。 分析上述的这些在许多电影史著作中被反复描写过的早期“电影院”放映电影的情形,并联系后来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之所在,以及观众在电影院里所获得的不可替代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