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3-0069-04 一、影视传播与性别建构 影视传播相对于传统的书籍媒介而言,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要迅速和广泛得多,因而,影视作品塑造什么样的性别形象、传播什么样的性别观念,对建构大众的性别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母亲角色是女性的生理角色,同时也一直被认为是女性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近年来很多影视作品塑造了母亲形象,也传播着关于母亲的观念。从1990年张元导演的电影《妈妈》算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荧屏上出现了电影《九香》(1995)、《我的父亲母亲》(1999)、《漂亮妈妈》(2000)和电视剧《嫂娘》(1998)、《母亲》(2004)、《中国母亲》(2005)、《老娘泪》(2006)以及2008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戈壁母亲》等众多以母亲角色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看,传统社会把母亲看成是女性的社会角色,而女性主义的性别理论认为,性别是被建构的而非天生的。社会是通过政治、经济、语言、媒体等塑造和传播性别观念的,因此,考察当前影视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类型,分析其所包含的情感评价、价值判断,可以进一步加强其所包含的母亲观念及性别意识形态的建构。 二、当前影视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类型化特点 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荧屏中呈现的母亲形象,可以发现类型化的传统母亲形象依然占据了荧屏主流。这类作品的人物往往是生活底层的普通妇女,独自承担着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担,有着坚忍无私的美德,最终都能获得回报或成功。从选材到情节到人物性格,当前影视作品对母亲形象的塑造有类型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人物的底层化 大部分作品塑造的主人公是社会的底层人物,或者说是处于艰难生活环境中的小人物。其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普通的乡村妇女,一类是城市里的一般女工(或下岗女工)。众多作品通过讲述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妇女的母亲命运和她们同艰难生活不断抗争的故事,突出了中国母亲坚忍、勇于牺牲的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 电影《九香》、《我的父亲母亲》和电视剧《嫂娘》、《母亲》、《老娘泪》、《中国母亲》以及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戈壁母亲》的故事都以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乡村为背景,塑造了当时多子女的乡村母亲形象;而电影《妈妈》、《漂亮妈妈》、《中国妈妈》、电视剧《妈妈无罪》等则以城市中的普通妇女、一般工厂的女工为主角。影视作品要面向的是大众化的观众,因而在人物选择上,底层人们的生活更容易引发大部分人的同情和感慨。同时,选择底层人物,有益于情节设计方面对人物性格和精神的塑造。如29集的电视剧《母亲》以“文革”至今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一位东北贫困山区的农家妇女,在两任丈夫相继去世后带着四个孩子艰难生活的境遇。从30岁到80岁,她一直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孩子,这是一位聪明、能干、要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中国母亲》讲述的是一个浙江小山村里的一位再婚女人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在婆婆常年卧病不起、孩子年幼的情况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将四个儿女全都培养成博士生的故事。这些小人物与艰难命运的抗争,更加凸显出忍辱负重和无私牺牲的中国母亲的传统品质。 2.叙事情节的苦难化 在情节设计上,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把母亲放置在苦难的生存环境之中。人的生存苦难有很多,总的来说归为两种:一是精神方面的,一是物质方面的。当人陷入选择的矛盾时,那是一种精神苦难;而当人要为基本的生存物质需求而挣扎时,那是一种物质苦难。在荧屏母亲形象身上,似乎不存在什么精神方面的苦难问题,因为社会对母亲身份的要求无非是她对家庭和孩子的付出如何,而几乎所有作品中母亲在选择付出时都义无反顾,毫无保留。那么剩下的就是演绎这些母亲如何付出、付出多少的问题了,于是创作者极力要展示的“伟大母亲”就只有和贫困以及灾难作斗争了。 当前这些影视作品都不约而同的设置了曲折多难的故事情节,以表现母亲们的伟大。苦难的主要表现有:家庭经济贫困,生存艰难(包括孩子的教育);孩子智障、残疾;突然的灾难(包括疾病);家庭中父亲早逝或离异,母亲独自承担家庭重担;或以上各种苦难都降临至某一个家庭。总之,种种磨难考验着母亲的意志和品质。 电视剧《嫂娘》、《中国母亲》、《母亲》中的母亲都是在和贫困的斗争中,独立而坚强地承担着抚养和教育多个子女的重任。她们心里想的全都是儿女,自己却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将生活要求降到最低程度:她们或拖延自己的病痛,或者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或卖血,或是加班加点抓住一切时机挣钱,只为了孩子们能健康成长,受良好教育。电影《妈妈》和《漂亮妈妈》的情节也基本相似,都是讲述和丈夫分居(或离婚)后的下岗女工在工作与照顾残疾儿子之间心力交瘁却又执著坚强的故事。电影《中国妈妈》中的母亲王秀琴虽然有丈夫,但丈夫在家庭中却不承担责任。当儿子突然生病时,是母亲的坚强本质让她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治疗,并最终使儿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完成了高中学业,同时也成功地打赢了医疗事故的官司,尽管整个过程历经苦难。《网络妈妈》中众多的母亲没有经历具体的苦难,但表现的是一个社会问题——“网瘾”,因而也可以将这个过程看作是苦难的一种表现。把母亲苦难化,是这类作品情节设计的特点。 3.情感的神圣化 一方面,创作者把母爱神圣化了,夸大了母亲的能力,因此母亲形象被神话化了;另一方面,广大观众也把这样的母亲形象视为一种象征,并歌颂和膜拜。母亲形象的神圣化,是当前塑造母亲形象的影视作品在情感倾向方面的共同点。当前荧屏母亲形象大都具有中国传统的美德和品质:善良、无私、仁爱、奉献、坚忍。因为母性和母爱,母亲的能力最终能战胜一切苦难,孩子们也终于能在母亲的奉献和牺牲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或战胜病魔,或改邪归正。在这些作品中,母亲已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个体,而几乎是美德和力量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