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234—05 “笑场”现象,是指在电影传播过程中导演/编码与观众/解码出现严重错位,在影院放映/观赏现场,双方在古与今、高与下、崇高与世俗的对立中各执一词,观众间互相感染,发出嘲讽、抵制的声音,颠覆了前者试图传达的意义。客观地说,电影传播的“笑场”现象,并不限于华语大片,在各种电影类别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笑场”成为当前电影接受中最引人关注的现象,无疑是从口碑与高票房截然对立的华语大片开始的。例如,2006年年初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大片《无极》,成为最具民间意义的文化事件之一。华语大片的“笑场”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在影院中互相感染,严重影响了电影的接受效果;它也使得华语大片的接受方式逐渐定型,成为一种唤醒观众反应的观影机制,由此制约了大片的审美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华语大片创作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可以说,“笑场”集中体现了当下大片接受的新特征,一方面充分显示出当下观众在“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潮流中,运用网络媒介制造娱乐,抵制、消解导演意图的编码力量;另一方面,这种娱乐的“网络意义”在形成之后,也会出现新的专横与意义独断。 一、缘何而笑:文本的“笑场”分析 众所周知,华语大片的制作模式在李安的《卧虎藏龙》中得以定型。虽然国内观众(乃至整个华语文化圈)对这部“墙外香”的影片一片非议,但这仅限于或学理范畴或直观反应的讨论,观众并没有出现以嘲笑的方式抵制影片的“笑场”。严格说来,张艺谋的第一部大片《英雄》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笑场”。尽管目前互联网上有列举《英雄》“笑场”的帖子,但这不过是多年后的追认而已,在电影院的观影现场并没有出现“笑场”。真正的“笑场”出现在《十面埋伏》,这次具有十分充足的理由:1.《十面埋伏》的剧情存在较大漏洞,剧情为达到“震惊”效果而不断翻案,陷入了非常明显的逻辑混乱。2.诉诸视觉的画面、色彩、服饰等审美诉求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单纯地重复既定的审美经验,降低了张艺谋的权威性。3.章子怡多次挣扎起身的“将死而未死”,造成最直接的滑稽效果。随后,《无极》再次败坏观众对大片的胃口,本身并不擅长叙事的陈凯歌试图在哲理深度争美,然而一方面支离破碎、漏洞百出的故事情节,生硬的演员表演使观众期待落空,另一方面他所擅长的哲理在武侠、魔幻题材片中空洞苍白,故事难以支撑起哲理,高调的启蒙面貌遮掩不住商业消费的实质,庄重的叙事态度与世俗的话语精神形成强烈对照。而冯小刚大胆借用西方经典《哈姆雷特》操作《夜宴》,却失去了惯有的市民狡黠,显得矫揉造作。总而言之,《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赤壁》(上、下)之所以出现“笑场”,是因为影片客观上存在着程度不一的缺陷,电影的意义编码出现明显失误。 概括说来,华语大片的“笑场”有如下情况: (一)人物蹩脚的普通话语音 非内地演员的“大舌头”普通话,是大片引发“笑场”最初也是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华语大片跨国资本的运作需要境外市场的支持,因此引入境外演员,但如此一来却导致演员的语音变异。普通话的“中心”地位,是电影消费的语言策略。“一方面,要利用国际明星、大制作吸引本地观众;另一方面,利用异国情调吸引跨国观众。但是,国际明星必须讲这个市场的当地语言,当地观众才会感到亲和力并融入影院文化。”① 从接受看,恰恰是非内地明星必须讲观众市场的“当地语言”引发了大量的“笑场”。这可以透露出多种文化信息:1.华语大片采取普通话标记自身的文化烙印,特定的语音确证了民族文化的存在,存在着显见的民族身份,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与排他性,构成想象古代中国的基础。2.普通话语音作为电影最感性的表征,不仅提示了影片的归属,而且表明票房市场的主体。也就是说,虽然海外市场不容忽视,但国内市场仍然是票房的主体。由于大片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是非内地演员,内地演员处在弱势的状态,这造成了电影创作上的“大权旁落”,非内地演员演绎国内的历史故事,由此出现一种荒诞效果。3.非内地演员由于和本土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相隔膜,难以在历史生活空间中树立起权威性,因此观众的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在资本比例、观众市场决定电影倾向的情况下,内地的普通话语音成为非内地演员必须遵循的语音。听着大牌明星蹩脚的普通话,本土观众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片创作的严肃性。4.普通话成为华语大片用以构造古代中国形象、彰显传统文化的语音表征,一方面国际明星艰难地说着普通话,试图掩盖自己的他者身份,另一方面变异的语音又摧毁了试图掩盖的努力,这种具有身份揭秘的行为暗示表明建构古代中国的失败,观众时时被语音所提示的演员身份“惊醒”,难以进入电影虚拟的历史时空,导致了观众游离于故事之外。 (二)演员不恰当的表演 相对说来,克服语音方面的缺陷是容易的,但演员夸张的表演在后来几部大片中越来越明显。演员不恰当的表演成为遭受观众“笑场”最普遍的元素。如《十面埋伏》中宋丹丹扮演老鸨时的矫揉造作,刘德华夸张的对白;《无极》中谢霆锋“女性化”的表演;《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刘烨在神情、动作、台词方面过犹不及的表演;《赤壁》(上)中赵薇夸张地表演人物率真的性格,等等。夸张意味着表演的外在化和人物性格的简单化处理,因而降低了演员表演的难度和观众接受的难度,这也是大片演员偶像化、时尚化的必然结果。表演夸张虽然降低了接受难度,但观众并未领情,反而感到滑稽可笑。这是因为个别演员的夸张表演与其他演员注重日常平实性的表演相悖,容易产生喜剧效果。同时,夸张的表演使“入戏”的观众“出戏”,难度的降低更让观众轻易占据上风,置身事外而冷眼旁观,于是“笑场”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