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世界都在欢庆新年到来时,被占领土加沙地区的人们却在恐惧和死亡的威胁中度过。在短短的十几天里,世人看到,几乎从未太平过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火光再起,成为冤冤相“爆”的“绞肉机”。截至2009年1月17日,巴勒斯坦人已伤亡6500多人,其中有大量无辜的妇女、儿童和平民,人的生命和价值再次陷入到深不见底的黑暗中。 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巴以斗争,实际上是上千年来该地区的宗教、种族和历史遗留问题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内心深处的反映。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使得加沙地区成为一只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桶。当一代又一代人为这片土地付出生命代价时,人们是播种下仇恨的种子,还是努力地生长出橄榄枝,阿拉伯艺术家们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正如获得2006年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的巴勒斯坦电影《天堂此时》的导演哈尼·艾布·艾斯阿德认为的那样,“影片是这类问题艺术性的表达”。① 涉及巴勒斯坦问题的电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194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巴勒斯坦境外埃及和叙利亚、黎巴嫩摄制的反映巴勒斯坦斗争题材的故事影片。这类电影早期的总数约20部左右,但除一两部外,质量一般,影响也不大。到了90年代,约有十余部。另一类是巴勒斯坦“本土电影”,即巴勒斯坦本土电影人拍摄的电影。这类影片诞生于1960年代末,又称“巴勒斯坦抵抗电影”。开始绝大部分都是纪录片,但它利用先进的传媒手段和载体,集诗歌、话剧、影视于一身,形成了一种新的电影艺术表达模式,加上近二三十年来离散在境外的巴勒斯坦电影人与其他国家合拍的大量故事片,已跃升为今天巴勒斯坦电影的主体。 巴勒斯坦问题电影 第一类影片的产生与巴勒斯坦问题的出现同步。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但它占有的土地超过了原规定的50%,迫使被占土地上数以百万计的难民逃往四周的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地,开始流亡生涯。从此,巴勒斯坦人民开始了同以色列的长期斗争。阿拉伯电影中反映这一斗争事业题材的“巴勒斯坦问题电影”也应时而生。 1948年,埃及拍出第一部反映巴勒斯坦问题的故事片《来自巴勒斯坦的姑娘》(fatat min Filstin),由穆罕默德·祖费加尔自导自演。1957年,新现实主义导演凯玛勒·谢赫和著名影星欧默尔·夏里夫与女演员法婷·哈玛玛共同完成了《和平的土地》,该片参加了同年在中国举办的亚洲电影周。之后,埃及和黎巴嫩陆续拍出了十多部有关巴勒斯坦斗争的故事片。 巴勒斯坦斗争为叙利亚六七十年代产生的“替代电影”(Alternative Cinama)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艺术表现向度。1972年在大马士革阿拉伯青年电影节期间,叙利亚电影总局充分认识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应该真实表现阿拉伯的现实和阿拉伯人民的疾苦,必须替代埃及的商业电影,发展一个源自阿拉伯文化并以此为根据的阿拉伯电影制片产业。藉此,从六、七十年代直接反映巴勒斯坦人民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七、八十年代描述阿以冲突在民众内心和情感上带来的精神创伤,成为“替代电影”在艺术和内容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这方面的代表作有:《阳光下的人们》、《刀》、《受骗的人》、《豹》、《亚泽利》、《耻辱》等。 《阳光下的人们》(rijal tahta ash-shams,1970)由纳比勒·马勒赫、麦尔旺·穆厄津和穆罕默德·夏欣合导,描写1948年以来巴以战争中巴勒斯坦难民流入周边阿拉伯国家的难民营后的种种困境。《受骗的人》(al-makhdu'un,1972)改编自巴勒斯坦著名小说家厄桑·卡纳法尼的中篇小说《阳光下的人们》,由埃及1952年革命后新现实主义流派著名导演陶菲格·萨利赫执导。影片通过三个巴勒斯坦难民搭乘一辆空水罐车偷渡去科威特打工,由于炎炎烈日的炙烤,到达边境检查站后被活活闷死在水罐里的故事,揭示了巴勒斯坦难民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在经历了艰险难挨的旅程之后等待着他们的却是死亡的悲惨命运。该片获第4届迦太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其他国际电影节多项奖项。1996年被观众投票选为20世纪阿拉伯10部最重要影片之一。 哈利德·哈玛达执导的《刀》(sikin,1971)也改编自厄桑·卡纳法尼的小说《还剩下什么给你》。影片描写在反以斗争中,难民营里一无所有的父亲最后留给儿子的是一把尖刀。 除替代电影外,八九十年代叙利亚兴起的“新潮流”电影,即作家电影,多以民族伤痕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导演自传性生平为经验,以角色主体性意识发展为情节主线,再现历史,反映了作家电影对巴以问题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呼唤。这里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生于戈兰高地库内特拉村(毁于1967年的阿以战争中)的导演穆罕默德·迈勒斯,他在拍完叙利亚第一部有作家电影倾向、描写导演自传的影片《城市的梦》(ahliam al-madina)之后,拍摄了大量回忆阿以战争的短片和纪录片。其中有描写贝鲁特市郊夏梯拉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梦》(al-manam,1982)。1992年,迈勒斯和伊拉克导演乌萨曼·穆罕默德合拍了第二部故事片《夜》(al-leil)。这是一部典型的伤痕片,影片通过一位母亲给孩子的忆旧,讲述在导演的故乡发生的战斗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即孩子的父亲,是一位一生壮志未酬但意志坚强的巴勒斯坦无名英雄。影片为巴勒斯坦战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元素,荣获5项国际电影节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