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大家第一印象是晦涩难懂。其实,精神分析学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用运动的声画影像为我们揭开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加形象逼真的方面理解了它,这正是电影的魅力。为此,在探讨精神分析文化影像系统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希区柯克,正是他对这种特殊文化的解读,才有了电影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 在探讨这些之前,我们先看看何谓“特殊文化影像系统”。 一、特殊文化影像系统 给影像系统进行分类有很多种,只是标准不同而已。之所以会分出特殊文化影像系统,是基于人们的一般现实逻辑层面而定的。所谓“一般现实逻辑”,“即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中,一定的民族或社会阶层中所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相对稳定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①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将影像系统分为象征影像系统、真实影像系统、抽象影像系统及特殊文化影像系统等。 特殊文化影像系统的特点是,“叙事机制的营造依据不是源自于一般现实逻辑,而是源自于某种特殊的文化学说。”②,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麦茨的符号学说等等。因此,按照这个定义,解读精神分析学说的希区柯克电影就是典型的特殊文化影像系统。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分析引论》(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1910)中讲到了其精神分析学说的几大方面,即“过失”、“梦”和“神经病”。 弗洛伊德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过失”,包括舌误、读误、听误、遗忘(忘记名字、外文字、决心、印象)、误认等是非常有意义的。梦的解析是其学说的主要部分,他认为梦“就是欲望的满足,它代表着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一种虚假的满足,主要特征是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的经验”③。神经病主要是对精神病患者和疯癫病人的心理研究。 希区柯克将这一理论进行了形象化的描绘,让读者和观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体验精神分析学说的魅力。 三、希区柯克的电影解读 著名女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曾在她的著作《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中指出,女性因为缺乏阳物而象征着一种阉割威胁,观众通过女性影像所获得的视觉快感在潜意识中是包含危险性的,这就形成了主体的阉割焦虑心理。 她继续指出男性在无意识中逃避这一阉割焦虑心理的两条通道,即是窥淫——虐待癖和恋物癖。希区柯克的电影主要体现的就是第一种,他通过发生在某种事件迫使女人起变化,要求一种意志与力量、胜利与失败的斗争。 现在我们具体看看希区柯克的电影。 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生于伦敦。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1939年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做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私癖者再到性格孤僻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我以其较为著名的几部影片为例,分析这些抽象的思想。 (一)《爱德华大夫》虚妄症患者的梦境 彼得森大夫(英格利·褒曼饰)是医院里的女教授,接待一个新来的爱德华大夫(格利高里·派克饰)。爱德华大夫有严重的恐惧症,害怕白色划痕,后来他因受刺激而记起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约翰·贝兰特。爱德华大夫已死,于是警方怀疑约翰杀掉了他并想取而代之。后来通过彼得森大夫与一个老教授的治疗,使约翰终于记起爱德华之死因,最终通过彼得森大夫的协助,终将凶手莫奇森大夫绳之以法。 约翰·贝兰特,或称“爱德华大夫”是个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他因为童年时不小心将自己的弟弟推到铁尖上以致其死亡而饱受心灵的内疚。因此,在他目睹了爱德华大夫坠崖而死时,他便将责任揽在自己怀里。于是,他成为一个虚妄症患者,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梦境里,他搞不懂自己在社会中该扮演什么角色。 还好,有一个美丽的彼得森大夫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帮助约翰克服了心理上的困难。片中用一个非现实化的场景来刻画梦境,用一系列的虚幻的物象来揭示约翰的心理世界和案情的蛛丝马迹。终将约翰从梦境中唤醒,解救了他。 (二)《精神病患者》人格分裂与双重性格 故事描述一名盗取公款的女郎珍妮特·李在逃亡期间投宿于汽车旅馆,却在浴室中遭到精神分裂的狂人诺曼·贝茨杀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调查,在逐步侦查下终于揭露狂人的真相。最经典的场景就是“浴室杀人案”了,在这段里,希区柯克用到“视点置换原理”,让观众在“杀手”、“珍妮特”和“旁观者”几重身份中换来换去,使观众恍如身临其境,很具有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