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09)01-0038-04 电影《青红》是王小帅迄今为止最为成熟的作品,获得了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青红》的英译名是“SHANGHAI DREAMS”(《上海梦》),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随内迁工厂从上海到贵阳支援三线建设的职工们在80年代初重返上海的梦想。影片以父亲吴泽民与女儿吴青红各自不同却紧密相连的命运为视角展开双线铺叙,一边是父亲重返上海的努力,一边却是女儿因为情感牵挂而对回上海的抵制。 影片中,从父亲吴泽民口中不时冒出的上海话就可以看出他对上海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对他来说,年轻时支援三线建设的满腔激情早已远去,他也为此付出了十几年的青春代价。历史的车轮驶入80年代之后,“回上海”成为老吴唯一的信念,但由于当时的体制仍存有诸多关卡,老吴的重返上海之路艰难重重。对自小在贵阳长大的女儿青红来说,上海太过于遥远几乎是一个与己无关的地方,所以从她的嘴里常会说出“谁稀罕回上海”这样的话。老吴费尽心思让读技校的青红考大学以便回上海,可青红却背着父亲和当地青年房洪根产生了恋情。青红心中美好的初恋在老吴那里成了回上海的大障碍,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这段恋情,父女的冲突也因此变本加厉。为了阻拦青红和房洪根来往,老吴将女儿完全看管起来,甚至上学放学路上也像看押犯人一样尾随监视。青红对如影随形的父亲极度反感,她以各种方式与父亲周旋对抗,直至使用绝食这样的极端手段。老吴的“棒打鸳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他强令全家秘密回上海的前夕,青红偷偷跑去和房洪根做最后的告别,痛苦迷茫中的房洪根不顾一切地将青红强暴了,青红为此自杀未遂,陷入疯迷状态,而小根也因强奸罪在“严打”中被判死刑。 在影片《青红》里,父女两人的冲突背后是两代人从青涩走向红熟过程中所付出的沉重青春代价,导演王小帅巧妙地将两代人各自不同的青春成长历程升华为整个民族的公共成长历程,从而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巨大的叙事张力与丰富的象征涵义。下文将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和韦勒克的“四层面文本分析法”解读影片,以期能对影片更深层面进行阐释。 “符号矩阵”是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格雷马斯在分析语言结构关系时所创建的,它源于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的诠释,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1]“符号矩阵”是按照“二元对立”思想及其组织关系建立起来的一套有效的文本阐释方式。杰姆逊认为“格雷马斯叙事分析的关键就是要在有意义的现象下找到构成意义的微观原子和分子并指出其作用”,[2]而所谓“符号矩阵”,就是设立一项为X,它的对立一方为反X,此外还有非X(与X矛盾但不一定对立),又有与反X矛盾的非反X,即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的四项关系图[3] 通过“符号矩阵”来对电影文本进行结构主义分析是一件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它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明晰地了解影片中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符号矩阵”为《青红》的诠释提供了很好的结构框架,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语义方阵:
在这语义方阵内,呈现出了多重关联: (一)管制与自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面,这一关联最能在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体制”身上体现出来。一方面,“体制”会给予人们一定程度的自由,也就是只要人们遵守它所规定的秩序就可以行动自如;另一方面,人们一旦试图超越“体制”所规定的条条框框,那么为了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体制”就会使用管制手段将人们重新拉回到它的运行轨道上来。 (二)管制与失去自由这一关联最突出地表现在父亲吴泽民的身上。一方面老吴管制女儿剥夺她的自由,另一方面老吴又受到体制的约束失去了回上海的自由。为了回上海,老吴百般阻挠女儿青红与小根谈恋爱,除了考大学之外,他不允许女儿有其他任何的选择,甚至编造病假条来剥夺女儿出去实习的机会,目的只是为了缩短女儿和外界接触的时间,限制她的人身自由。然而一心要回上海的老吴,不管是申请调动还是申请辞职都得不到厂里的批准,拿不到户籍档案的他寸步难行,在体制的管制下老吴失去了回上海的自由。 (三)在失去自由与反对管制这一关联中,青红的境遇是最好的体现。因为受到体制约束不能回上海,父亲唯有寄希望于青红通过考大学回上海。因为要考大学,青红受到了父亲整天的监视,失去了自由。当青红不堪忍受父亲封建家长式的管束不顾一切地做出反抗时,她的反抗又是那么不堪一击,父亲一句“有本事就不要回这个家”让深夜站在家门口的她那么无力无助。为了争取自由反对管制,青红最终只能以沉默绝食来反抗。 (四)自由与反对管制的关联可以从房洪根身上看出来。房洪根是贵阳当地人,他没有老吴那样受体制管束想回上海而不得的问题。房洪根和青红是自由恋爱关系,然而他们的自由恋爱却受到了老吴的管制。房洪根奋起反抗,试图通过霸占青红而迫使她留下来,最终却因此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