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电影体制逐渐解体,中国电影开始明确地从艺术性向商业性转型。随着好莱坞大片的引进,电影理论界在探讨中国电影的困境与出路时,有一种意见比较普遍,即认为中国电影之所以敌不过好莱坞,是由于好莱坞所采取的“大片战略”:大制作、大宣传、高投资、高科技、超强的明星阵容等。随着2002年张艺谋《英雄》的问世,中国电影理论界的这种自怜自艾也就不攻自破了。《英雄》以及后来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无极》、《神话》、《七剑》、《墨攻》、《集结号》、《投名状》、《长江七号》、《赤壁》等一系列影片,无论从资金或技术的层面看,与好莱坞大片已不相上下,有些影片所依靠的技术力量,直接就是欧美最强的技术班底。然而,这批问世的大片,不管其取得的票房业绩如何,似乎并未能引领中国电影走出困境。相反,批评之声一直不绝于耳,尽管理论界也有论者从鼓励的角度称其“开中国电影大片之先”,但不可否认,观众,尤其是民间的批评者,对其批评却并非是无的放矢或吹毛求疵。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批影片以“美学的、历史的”标准衡量,所存在的问题实在太多、太明显了。因此,分析中国当下电影在艺术上以及理论上所陷入的误区,提倡电影实践回归现实主义,特别是提倡“现实主义大片”,也就十分重要而必要。
一 好莱坞与“现实主义”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好莱坞走上大片之路,是被电视以及后来的大众文化、网络、动漫与全球化等因素“逼上梁山”的,而中国电影被逼上大片之路,则除了电视、网络,动漫、大众文化、全球化等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有好莱坞大片的挤压。于是,中国电影如何与好莱坞大片“博弈”,不仅成为理论界新一轮的话语热点,而且也的确是中国导演们在大片创作时一种或隐或现的幻想。 刚刚走上大片之路的中国电影以好莱坞作为模仿、参照的对象也很自然。问题是,就已呈示给观众的中国大片来考察,其的确存在着故事苍白单薄、情节漏洞百出、人物性格荒诞、场面血腥暴力、主题阴冷肤浅等一系列为观众诟病不已的现象。一方面,其较多模仿的,是好莱坞美学中某些明显失败的部分。具言之,就现有的好莱坞大片而言,其艺术水准也是良莠不齐的,既有与现实的流动保持同步的佳作,亦有完全依赖视觉元素的游戏之作,如《世贸中心》、《93号航班》等片中强烈的宣教色彩即思想性狭窄、《加勒比海盗》、《通缉令》等片中炫目的游戏特征即思想性苍白等。中国大片导演的误区之一就在于其不仅未能见出这一点,反而以此作为主要的模仿对象;另一方面,其更多模仿的,仅仅是好莱坞大片的“形”,即与作品内在的艺术经营基本脱节的一些外部因素,也就是时下批评界不少人津津乐道的大投资、大营销、数码科技的运用、视觉奇观的铺陈、国际明星的组合、强劲的宣传攻势等。其对好莱坞的那些堪称经典的大片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则借鉴较少,甚至视而不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影片尤其是国产大片要从当前一而再再而三的低水平重复中走出来,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认真研究、总结好莱坞电影美学中那些成功的、优秀的经验。 在长期的电影实践中,好莱坞已经形成、积淀的美学经验可谓相当丰厚。自好莱坞电影实践伊始,关于好莱坞电影美学的研究就一直未有间断,这些研究无疑均是构建好莱坞电影美学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就现有面世的若干理论成果来看,从所谓商业、工业或经济、科技乃至哲学玄思等非艺术层面所作的言说较多,严格地、纯粹地从美学的层面所做的艺术分析则不多见。对此,我们曾多次予以批评,并从“跨国想象”、“塑造国家形象”、“电影史建构中的缺失”等角度尝试着对好莱坞电影美学中所凸显的若干重要的经验予以探索①,而针对当前国产大片所暴露出来的若干问题,我以为,在好莱坞电影美学中还有着一条最为重要的经验一直没有得到导演与编剧们的重视,这就是《“电影的目的”之我见》一文中所表述过的“类型片其表,现实主义其里”:
如果把美国电影史拿出来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好莱坞电影史上所有的电影,它都是娱乐的外表,现实主义的内里。或者说,好莱坞所有优秀的经典的影片,它都是类型片的外表,但其内在精神都是现实主义的。想想看,它的哪一部影片不涉及到世界历史的进程、美国历史的进程?从一战、二战、到韩战、越战,阿富汗战争,一直到“911”;从反映南北战争的《一个国家的诞生》、《飘》,到表现所谓西部拓荒其实就是西部殖民的西部片,再到城市建立之后以城市犯罪为题材的警匪片,一直到今天反映美国国内外各种文化碰撞的大片,比如《生死豪情》、《通天塔》、《撞车》等,可以说,好莱坞始终扣紧着世界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扣紧着美国的发展进程,也就是说,其影片表面上是娱乐性的,游戏性的,但是它的内在精神都是现实主义的。即便是它的恐怖片、灾难片、科幻片甚至魔幻片,也都是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或未来社会的担忧和想象。② 显然,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界一直误读了好莱坞,即将类型片等同于纯粹的商业片、娱乐片,同时将类型片与现实主义影片、艺术片对立。此认识在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之前就存在于我们的电影观念之中,而自中国电影完全走向市场之后,则更跃居为一种主流观念,以致当下绝大部分的电影实践尤其是所谓“大片”。理直气壮地将现实抛到了一边,误以为凭借着完全没有现实对应的所谓类型探索,就能够在国内乃至国际电影市场上斩获票房,扬名立万。殊不知,“每一种类型的产生,除却对应人类在最基本层面上所存在的那些‘原型’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对应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