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冬天,一位当时在国内还谈不上有知名度的青年导演正在与潇湘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一部低成本的影片,里面涉及到了湖南的花鼓戏。为了采景,他跑到了湖南省安化县,“路真的不好走,要坐很远的车,因为拍戏,没办法……”。安化县(东坪)有一个叫“梅城”的镇,是个面积非常小却是个悠久的古镇,史称“梅山”,民国时期又与广东的梅县同名。梅城镇里唯一的电影院,“是个三五百人的礼堂,建筑的顶上留有五角星标志的时代痕迹,一看就知道是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建的,很破旧,还是木条椅子……”。电影院售票窗口旁的黑板上用粉笔写着一则广告:“当代巨星陈道明携肉感艳星王艳平演绎舞女”。他当时的吃惊程度与“舞女”两个字一样。因为《舞女》是他两年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电影,“电影的出资人是曾名噪一时的张宪光,他一边投着这种小片,一边搞着大制作《大闹天宫》,最后资不抵债,用这部电影抵押掉了上影劳务,于是就由上海东方院线(联合院线的前身)接手发行”。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影片120个拷贝的印制数,对于近十年前的一部没有进入主流市场的电影来说,120个拷贝数不是一个小数字,说明了一定的市场销量。而他的另一部影片《非常战线》,是讲“扫黄打非”的标准“主旋律”题材,“后来被天山厂专门跑二级市场的姚国铭,二十多万元一次买断,姚是上海的知青,发行的门路很多……这部电影是八一厂洗印的,具体的拷贝数不知道”。 《舞女》和《非常战线》在电影频道放了虽然不止一次,但毕竟没有名气。2008年5月中旬在全国上线的影片《时尚先生》营销策划在前,有相当数量的广告植入,宣传热度不低,拷贝(胶片)投放量为350个,它的宣传海报同样出现在了偏远的福州郊区——罗源县影剧院。那是总工会的场所,旁边是个小学校,周边环境一点也不“时尚”。据罗源县电影公司的林年敏经理介绍,如果有拷贝,这种类型的电影观众是会看的。而此时此刻《时尚先生》的导演正在全国做着“走四方”式的宣传,他知道制片方把这部影片定位的观众群是大都市里的Office白领们,拷贝的投放肯定主要是在城市的主流院线。最后,这部影片的票房是300万元,折回发行成本几乎没有在大银幕上挣到钱,投资回收恐怕要靠广告植入和商务赞助等其他渠道了。至于区县一级层面的观众,他们连想都没敢想过,这一市场的信息只能算是“意外收获”了。 这是两位境遇基本相同的导演,他们现在均已过不惑之年,艺术梦想在十几年的社会打拼中已经离他们依稀渐远。他们现在很实际,从事着各种与影视有关的事情。对他们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电影”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赚钱谈不上,更多的是源于对大银幕或是胶片的情结与热爱。他们同广大的观众一样每年都盯着黄金档上映的几部国产“大片”和几位能拍上大制作的大牌导演。不同的是角度,在言谈话语间流露出对自我定位和空间的寻找。“我们的市场在哪儿?我们在为谁拍片?一说到电影市场就会讲34条院线、三千五百多块银幕,但基本上没我们什么事。回想起当年梅城镇的经历,可能那儿就是现在说的二级市场,这个市场的范围有多大?我们无法估算,更无法触摸得到,市场决定着你的交流面,二级市场肯定不会和主流商业院线完全一样,连交流面在哪儿都不知道,还能谈得上跟观众沟通吗?!”这番感慨在中国的电影导演中不会只占少数,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瞎子摸象”的处境极具代表性。那么,二级市场是否存在?以何种方式存在?…… 一、二级市场≠中小城市电影市场 回答二级市场的存在价值问题,仅凭着一时的主观感受或感慨来简单断言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会干扰对这一客观事物进行合理性判断。为什么当院线制改革四年后,院线间已经形成竞争发展态势的时候,为什么在农村电影市场的数字化工程迅猛发展的时候,二级市场的提法会横空出世?它从何而来?又准备向何方去?它涵盖多大的地域范围?又有多大的商业潜力?……面对众多的疑问,二级市场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格局中准确的位置和作用便成了值得深入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2003年,时任山西电影制片厂厂长的李水合以200万元的投资拍摄了影片《暖春》。根据这部影片低成本的特点,李水合制定了分账、买断、租赁三种经营发行方式,在考虑主流院线的同时更大程度是针对二级市场。结果,这部影片的净利润达到了翻一番的成绩。延续着这一思路,《暖情》、《暖秋》相继问世,也多有盈利,这就是在业内颇有名气的山西厂“暖系列”。“暖系列”的成功成为了一时的热门话题与现象,它不仅使一位地方电影厂的厂长李水合脱颖而出,并且也让电影界同仁们从对纷繁喧闹的主流院线过度关注中分了一下神,视野暂时移向了已被电影市场遗忘多时的角落——二级市场。 媒体的嗅觉是最敏锐的。从2005年起,在许多有关电影的报道中,二级市场作为新挖掘的热点见诸于报端,而且口径是惊人的一致。上海《解放日报》称之为“被忽略的金矿”:“二级市场的受众对电影这样的文化消费品的渴求程度可见一斑。事实上,在所谓的‘二级市场’,缺的并非片源,而是观念的更新。很长一段时间,业界都将‘二级市场’当成大影院的垃圾场,上映的大都是些过气的下档影片。只有将‘二级市场’真正当作市场来运作,为观众找到合适的影片,为影片找到合适的观众,这个贴近大众的观影平台,才能成为解读、发掘优秀国产影片经典意义的好场所。正如一位网友戏言,让小成本影片来个‘农村包围城市’,又何尝不可。”《中国广播影视》则强调“二级电影市场绝非大城市院线的垃圾场”的观点,用李水合的话说,就是“影片发行就像马路行车,大片占着‘快车道’,中间的电影只能在‘慢车道’,而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是‘人行道’上的电影。目前院线的放映体现的是大城市、大影院、大片、高票价这‘三大一高’的特点,倘若和大片‘同场竞技’,十有八九会落得个惨败的下场。……认为大城市院线丢弃的影片才会进入二级院线的想法是错误的。事实上,二级市场绝非大城市院线的垃圾场,因为这个市场所需要的影片更少。一般来说,农村的电影市场,一年有十部电影就够了。一部电影甚至能在一个乡镇里放映一个月。县一级的电影市场,一个月两三部电影就够用了。二级市场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并不高,大片到了二级市场反而放映不出去。农民基本上不爱看外国片,因为这离他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了。另外,这种小成本制作的电影盗版碟少,而在农村,买碟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长线放映可能带来的盗版危害离我们还是比较远的”。因为有了上述实践经验做基础,所以,二级市场的开发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为中小成本影片寻找出路的使命。“中影”集团负责开发二级市场的张绪韶说:“近两年小成本制作的国产电影在增多,这些影片无法进入主流市场,或即便有的能挤进院线排映,也是很快又被撤了下来,同时又有很多没有进入院线的影院急于找到婆家。目前全国每年发行的新影片超过百部,但真正能够进入并能在主流院线立足的不过二三十部,相当一部分影片的市场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就给二级市场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市场空间具体有多大?2004年,“中影”集团决定尝试二级市场运作时,曾做了一个初步统计,结果是有将近4000家影院。这一数字是相对于一级主流市场而言,基本范围包括院线的复映市场及未加入院线的影院,大专院校、工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礼堂,中小城市及农村的影剧院和流动放映队等。“中影”集团把第一期目标锁定为北京、广东、江苏、江西等二级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