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看到的最早一部华人形象剧情片《华人异教徒与周日学校教师》(The Healthen Chinese and the Sunday School Teachers,1904,缪托斯科普—比沃格拉夫公司)算起,美国电影塑造华人形象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百年间,好莱坞制造了数百部华人形象影片,而所有华人都被描述成两种刻板形象(stereotype):“魔鬼撒旦”与“奴仆家臣”。尽管华人形象在不同时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但无论在哪个阶段,负面的华人形象都逃脱不了以傅满洲原型的“撒旦”形象。他们与生俱来地怀揣攻击美国土地、政体、女性的丑恶目的。这类故事总被描绘为正义与邪恶之战:即如果不是英勇的白人英雄赶来阻止,华人阴谋家就即将得逞,白人的和平世界行将灭亡。而正面华人形象——即使寥寥可数——也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听命、服从。从20世纪30年代的查理陈到70年代的李小龙,再到90年代的成龙、李连杰扮演的角色,都自甘为美国政府效命,成为名副其实的“家臣”。撒旦形象在美国电影史上曾经两度辉煌:一、从电影诞生之初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了坚决拥护排华法案,同时也为了神化美国殖民野蛮中国的合理性,华人形象被描绘为威胁美国安全的“黄祸”撒旦。二、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红色中国成为美国的恐惧之源,华人从生理属性上卑劣的“黄祸”演变为意识形态上疯狂的“红祸”撒旦。 同时,家臣形象也经历了两个高潮:一、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到40年代末,美国在二战中扮演世界救世主角色,华人则被描绘为驯服的、等待其拯救的、自甘称奴的家臣形象。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美建交、冷战结束,美国新霸权主义抬头。华人或者成为大熔炉精神关照下的模范公民,或者成为美国政府的雇佣警察,与黑人、白人形象一起将“双种族伙伴侦探电影”类型推向高峰。 华人形象徘徊于撒旦与家臣之间,完全出于美国社会的需要:如果华人不能被美国利用,则是危险的、罪恶的“撒旦”,需要立即被除去;假如华人能够为美国利用,则变成效忠的、顺服的“家臣”,自觉为美国政府服务。从这一意义上看,好莱坞确信无疑地遵从了西方的东方学信条,即“东方要么是给西方带来威胁(黄祸,蒙古游民,棕色危险),要么是为西方所控制(绥靖,研究和开发,可能时直接占领)”①。 一、华人“撒旦”形象 华人“撒旦”一词最初来源于英国作家萨克斯·若莫尔1912年撰写的小说《邪恶的傅满洲博士》:“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人,高个、瘦削,像猫科动物一样高耸着肩膀,莎士比亚式的眉毛,撒旦一样的脸型,尖窄的头盖骨,细长的眼睛闪烁着猫一样绿色光芒。东方民族的所有狡诈都集中到他的身上,最后拼成这么一个高智商人物。想象一下这个糟糕的家伙:那么你们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傅满洲博士的形象,这是一个具体的黄祸的化身。”②傅满洲小说很快轰动欧美大陆,并迅速蔓延到好莱坞。由此,撒旦类华人形象贯穿了整个美国电影的历史。他邪恶、凶残、狡诈,时刻威胁着白人的生命安全,时刻准备摧毁美国乃至世界的和平。 华人撒旦形象对美国社会造成三种威胁:1、种族威胁,即华人出于种族仇恨而对白人进行攻击。2、性威胁,即华人男性对白人女性进行性侵犯。3、政治威胁,即华人在意识形态上处心积虑地破坏西方政治秩序。从这三种威胁演变出三种危险“撒旦”形象:黄祸、男性“强奸犯”、红祸。 1.黄祸 19世纪以来,自中国的移民潮冲击了美国纯粹的白人社会理想。从1882年开始,美国出台并执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排华法案,禁止华人移民美国,并对美国本土内的华人实行种族政策,将其圈入种族文化孤岛——唐人街。一时间,“黄祸形象”泛滥于美国的文学、漫画、摄影、戏剧等领域。好莱坞工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与华人形象的最初接触。黄祸形象最初可以上溯到1914年,纽约影戏公司(photoplay Company)制作的《神秘的傅武春先生》(Mr.Wu Chun Fu,photoplay Company,1914)第一次出现了黄祸撒旦的雏形——一个暗设牢房的黑帮头目傅武春。傅武春之后,“黄祸”恶魔吴方于1915年在三集系列默片《伊利安的爱情故事》(The Romance of Elaine,1915)的第二集出现,这位“魔爪联盟”的成员用吸毒、催魂术、毒箭、陷阱等下三烂的办法威胁着白人女主人公伊利安·道奇(Elaine Dodge)的安全。 1922年英国斯托(Stoll)公司第一次把傅满洲的缔造者萨克斯·若莫尔(Sax Rohmer)的小说搬上银幕,在《黄爪》(Yellow Claw,Stoll,1922)塑造了唐人街黑帮老大京先生: “一道白色的光线突然劈开了黑暗,从一辆正在拐弯的大型轿车的前灯照射出来。我跟着进了一条很窄的街道。车在我前面十码远的地方停下了。一个穿着时髦的司机打开了车内灯,跳下车,给他的乘客开门。我看见了一个高个子的、显贵的中国人,但与我所见过的中国人不同。他穿着很长的黑色轻便大衣,戴一顶奇怪的羊羔毛帽子……傅满洲就这样诞生了!我好像听到了一个声音在说‘你相信是你创造了我,我却相信只要你抽烟,我就会永远活着’。”③事实上,萨克斯·若莫尔既缺乏与唐人街黑帮打交道的实际经验,也从来没到过中国,他宣称书中的背景都是根据他看过的中国书本和中国地图来编造的。④ 1923年斯通公司制作了15集连集片《傅满洲的神秘》(The Mystery of Fu Manchu,Stoll,1923,15 episodes),这是邪恶的傅满洲博士第一次在银幕上正式亮相。不久,该公司又拍摄了8集《傅满洲的进一步神秘》(The Further Mysteries of Fu Manchu,Stoll,1924)。派拉蒙公司也毫不示弱,连续拍摄了4部长片。《神秘的傅满洲博士》(The Mysterious Dr.Fu Manchu,Paramount Famous Players-Lasky,1929)、《傅满洲的归来》(The Return of Dr.Fu Manchu,Paramount,1930)都塑造了一个复仇恶魔傅满洲的形象。1931年,派拉蒙公司找到正冉冉上升的华裔明星黄柳霜出任傅满洲影片《龙女》(Daughter of the Dragon,Paramount,1931)的女主角。影片中隐姓埋名20年的傅满洲再次来到伦敦报复比丘一家,他毒死比丘博士,负伤从秘密通道逃到舞女梅玲那里。临死前他告诉梅玲,他是梅玲的爸爸,让她替父报仇。梅玲用色情对比丘的孙子进行诱惑,小比丘渐渐地爱上了梅玲。最后,当梅玲将比丘与他的白人女朋友绑起来准备复仇时,侦探阿基及时到来,解救了白人危机。梅玲却与日籍影星哈雅卡瓦扮演的阿基双双死去。影片除了告诫白人男性远离华人女性之外,还展示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可怕力量——华人对西方的复仇具有血统上的延续性。随着傅满洲这一人物形象逐渐成熟,他的破坏力也渐渐加大,被假想成整个西方世界的和平破坏者。在《傅满洲的面具》(The Mask of Fu Manchu,Paramount,1932)中他企图从成吉思汗的墓里获取面具,一旦戴上这面具,整个亚洲就会听命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