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08)06-0070-10 本文所说的“跨媒介”,是相对应单媒介而言的,指的是当一种特定的表意方式,成为不同介质的媒介融合并用的话语形态时,这种“表意方式”就具有了“跨媒介”的性质。譬如,当音乐与电视融合,形成了“MTV”时,我们说它拥有了“跨媒介”传播的特征;当小说作为电视小说在屏幕上呈现(讲述或阅读:讲述已具有个性化的人声元素,阅读也可以伴随着音乐或音响)时,我们说它具有了“跨媒介”叙事的属性。就此而言,所谓“跨媒介”视野中的电影叙事,意味着站在“跨媒介”的理论角度看,当下的电影叙事已不再是单纯的、严格的、传统的银幕影像和影院形态意义上的电影叙事,而是包容横跨了电视电影——荧屏影像、手机电影(包括电脑网络电影)——显示屏影像等多种媒体介质,从而具有了“跨媒介”叙事的性质和特征。 乍看起来,电影叙事呈现载体上的这种“跨媒介”演变,对其作为叙事的基本属性似乎影响不大,不管是纯粹单媒介的叙事也好,还是“跨媒介”的叙事也罢,不都是在运行和实现着影像叙事的组织和交流吗?然而深入一步看,影像叙事呈现载体上的这种变化对电影叙事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却是相当深刻且耐人寻味的。一定程度上讲,它正在颠覆着传统电影叙事的结构模式、叙事成规与话语风格,其中所蕴涵的深层文化意蕴,尤其值得人们深长思之。 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本文将从电影叙事着眼,从电影叙事呈现—交流载体的流变角度,对电影叙事、电视电影叙事和近年兴起的手机电影叙事做一些比较分析,以求厘清影像叙事与其载体的更为具体的边界划分,进而探讨这种“跨媒介”叙事现象所带来的电影叙事结构、言说—接受机制的变化,乃至这种变化所含纳的文化意蕴。 一、从银幕、荧屏到显示屏①——影像载体的流变 叙事与其媒介载体之间的相关性举足轻重,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譬如,之所以说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是不同的叙事体,原因就在于两者运用的“媒介载体”不同。一如西摩·查特曼所谈到的:“文学叙事(除了插图小说等个别例外)通过单一的‘磁道’即文字得到实现,而电影是更为复杂的媒介,它有两个信息磁道。20世纪后期录音技术的完善使电影成为一种多媒体的艺术,声音既可以支撑视觉形象,也可以独立存在。”[1]查特曼的分析,②正是从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媒介属性,即言说—交流载体的不同出发,论证了文学与电影在叙事策略、叙事方法和叙事功能上的差异性。对不同媒介间的这种区隔,人们已谈论得比较多了,此不赘述。 从媒介载体的角度讲,说电影、电视叙事的“媒介载体”是影像(影像是视听一体化的具有现实物象性的表意符号③),人们一般不会产生异议,但把电脑网络—手机的“媒介载体”也与影像联系起来,可能会引发人们的疑问。这因为,电脑网络—手机的“媒介载体”具有多样的元素和手段,并非单纯的影像呈现。或者说电脑网络—手机是综合性地使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介质来浏览信息、写作交流和娱乐消遣的,并不像电影、电视那样直接依凭影像来表意和叙事。但电脑、手机媒介具有的一个显在特征,使笔者有理由把它们和影像联系起来:即电脑网络—手机是通过视(听)觉的“呈现”机制实现信息的“编码—解码”的,电脑和手机都是需要开机——打开显示屏来实现交流的。虽然它们的信息交流方式暂时还不是以影像呈现作为其载体的主要手段,但可以肯定地说,它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以文字或图片或声音等单一磁道为手段的媒介方式,而是集声音、文字、图片、影像为一体的多媒体交流方式。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这种将图文、声音、影像置放于一处而加以动态呈现的多媒体方式,或许会成为人类未来文化交流的主导形态。 自然,本文的讨论不是针对电脑和手机的一般载体方式,而主要是围绕着被人们称之为电脑网络—手机电影的影像叙事与影院——银幕影像叙事、与电视——荧屏影像叙事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的。为了方便起见,笔者把这三种媒介载体分别称之为:显示屏影像、银幕影像、荧屏影像。 从历史流变的时空角度看,银幕影像——荧屏影像——显示屏影像呈现出顺序发展、逐步扩大的兼容并包关系,体现出从单一到多样,从纯粹到多元的发展轨迹。而这种流变的轨迹在深层结构上又恰恰体现和印证着人类科学技术、人类文化演绎和进步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银幕影像 银幕影像的本体——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是大工业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大工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叙事表现出一系列大工业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机器的运作、多部门分工、流水线式的工作环节等。这种文化特征,在以好莱坞大制片厂体制为代表的电影制作工业百多年来的成功运作上,得到了典型的、充分的体现。银幕影像作为电影叙事的载体,体现出以下基本特征:以光学意义上的胶片影像作为“言说—交流”的符号载体,以固定的文本放映时间(电影故事片一般以90至150分钟为基本放映时间形态)作为观影活动的交流过程,以影院这一特定的封闭空间作为实现交流的基本环境。 银幕影像载体的这些基本规定性,决定了电影叙事的故事信息范围,结构方式和接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