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项目公司获得单独发行权 自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促进影视艺术生产力的解放,恢复“文革”时期被破坏的电影事业的种种举措,都与随之展开的电影体制改革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的电影体制改革,曾经历了三次改革的浪潮,但由于都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某些修补式的改良,真正触动原有电影发行体制的全面改革,是在1992年底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针后的1993年才开始的。 转折期的中国电影业(1978-1979年) 从1977年起到1979年,大量“17年”的解禁影片(占80%以上)分几批再现银幕,由于当时人们的怀旧心理,使得许多影院场场爆满。创下了全民平均观看电影达28次,全国观众达293亿人次的空前纪录。这期间,农村电影队也异常活跃。各区县电影管理站相继改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农村电影放映队至1980年已发展到2200余个(包括近千支8.75毫米电影放映队),形成村村挂银幕的现象。 1979年8月1日,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国发(1979)198号文件],该文件的贯彻实施使得被破坏了的电影发行放映网得以恢复和发展。文件不仅确定了中影公司在电影发行放映业务方面龙头老大的地位,还在财务上规定,发行收入的70%上缴中影公司,30%留给各省级发行公司。实行利润留成办法,各省级发行公司发行收入利润的20%上缴各级财政,80%用于发展电影发行放映事业,不得用于其他方面,(此政策简称为:“二、八”政策)。并确定这一时期的方针:城乡兼顾,重点抓农村。在农村,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八亿农民看电影的问题上。 这期间,依据文化部1977年10月8日发出《关于停映有“四人帮”反党集团成员形象的新闻纪录片和他们指使拍摄的部分科教片、艺术片向国务院的请示报告》,清理了一些为“四人帮”服务的影片。其二,复审、恢复了一批“文革”时期的禁映影片。其三,文化部电影局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文件,用以整顿故事片创作生产的行政管理,如《关于故事片创作生产及故事片摄制的几项主要定额》、《关于加强故事片成本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划分电影制片厂直接生产人员与非直接生产人员范围的规定》、《关于故事片各类稿酬试行办法》、《关于整顿和加强电影制片厂企业管理的通知》、《关于故事片摄制程序及阶段划分的规定》等。这些措施使故事片创作生产逐步走上正轨。 1979年,在对电影业实行的初步改革中,首先是制定和颁发了《电影剧本、影片审查试行办法》等,使得这个时期的电影创作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调整了摄制机构,如首先为加强对中外合拍影片的管理及配合外宣的需要,1978年组建了南海影业公司;1979年7月合拍公司成立;1979年12月1日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改建为青年电影制片厂等。其二,从1976年到1980年,除恢复充实了一些老厂的力量外,还经国务院批准,先后在12个省市自行投资组建了小而全的制片厂,形成了遍布全国各主要省区的故事片生产基地。其三,到1980年,确认经国务院认可的电影制片厂为16个,它们由文化部下属的电影局直接领导。其他的电影制片厂(称为省办厂)归各地方文化局领导。在制作上,1978年12月后,电影创作开始得以恢复和发展。1979年被称为是故事片创作的转折之年。电影创作人员摆脱概念化的创作模式,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摄制出了一些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影片,银幕形象开始真实化,这一转折是由几部反映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的影片开始的。如北影厂摄制的故事片《大河奔流》,彩色故事片《归心似箭》、《小花》、《樱》等。 电影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1980-1993年) 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进行的电影体制改革,经历了三次改革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80年代初的初步改革。文化部于1980年以(1588)号文件的形式规定,中影公司根据发行需要所印制的拷贝量按一定单价与制片厂结算,并按拷贝基数上下浮动10%的结算办法。这样,制片厂的收入便多少能够与自己的产品销售收入有些联系也就是与市场开始挂钩了。 第二阶段,是1984年前后的进一步改革。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全社会进入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转变机制,增强活力的改革探索阶段。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了中影公司的体制改革方案。1985年1月,电影局在广州召开电影体制改革座谈会,提出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和扩大制片与发行业经营自主权的精神。1984年,电影业被规定为企业性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实现生产利润,并交纳大小十余个税种。1985年起,电影的票价体制在经历了35年一贯制(始终维持在50年代的0.20-0.35元人民币左右)之后,终于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出现了初步的松动。 第三个阶段,是1987年前后直至90年代初期的改革。1986年1月,电影局从文化部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领导。但电影局合并到广电部之后,由于各地电影单位特别是省、市、县级发行公司仍由地方文化部门领导和管理,以至形成“上合下不合”的现象。这种上下扭曲的关系,对电影全行业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加之,大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电影市场在1986年之后进一步萎缩,全国1/3左右的发行企业亏损,北影、西影、峨影和上影先后负债累累,生产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