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纪录片发展呈现出娱乐化倾向——戏剧冲突、画面可视性强、故事有趣幽默。国内纪录片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有人给出市场化(娱乐化纪录片)突围的道路。那么娱乐化能否给纪录片发展带来无限曙光?娱乐化冲击了纪实性,那么是否有娱乐化与真实性、纪实性并行不悖的出路? 一、分析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纪录片电影发展呈现向特别纪录片、调查纪录片、微型纪录片和大型纪录片发展的趋势,但是,这些种类纪录片却存在着共同的特点——戏剧冲突、画面的可视性强、节目的故事性更有趣、更幽默。好的纪录片具备动人的故事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自然会挑起观众情感的波澜,引起观众的共鸣。好看是纪录片追逐的,所谓好看是指作品所展示的内容、切入的角度、信息和兴奋点数量及其布局,令观众产生联想的程度等等都相当到位,而且制作精良,“包装”新颖。纪录片大师罗伯特·雷德福认为:纪录片的崛起是因为它们本身更具有可看性。1990年迈克尔·摩尔拍摄的《罗杰和我》娱乐性十足,片中将各种荒诞的现实与情景结合在一起,请歌星助阵,木偶表演,可看性因素层出不穷,让人看得哭笑不得。同年,阿巴斯《特写》由当事人扮演又有许多虚构场面,却被法国大导演维尔内·赫措格称之为他所看过的最伟大的关于拍电影的纪录片。阿巴斯说:“除非撒谎我们永远不能更加接近真实。”想方设法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趣味性,成为创作者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999年美国导演艾里克·莫里斯拍摄的纪录片《你好,死亡博士》,大胆运用了电脑合成技术和再现手法,视听效果非常刺激,颇具美国大片的风范。2001年第十四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放映一部充满戏剧色彩、颇有表演痕迹的最佳长纪录片《家庭》,主人公在镜头面前说话、哭泣、微笑、狂喜、愤怒、沉思,甚至过来拥抱扛摄像机的人,非常情绪化,充满表演性,富有感染力,且看评委会的评语:《家庭》是一部雄心勃勃、复杂的和强制性的电影,它将非虚构电影推离了本身的界限,该电影具有催泪般的和情绪化的体验,获得了极高的电影成就,非常个人化而且跨文化。2002年度的《科伦拜恩的保龄球》再次以糅合了剧情情节、MTV、动画、舞台演出、笑话、黑色幽默、新闻采访各种手法,极度调侃,对美国社会公众所关心的问题一一曝光。这样的片子非但没有被纪录工作者称为“异类”而且还给颁发了大奖,取得成功影响甚广。摩尔说:“实际上他首先赞成的是娱乐,而且这种娱乐忠实于历史的本质。”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他又创作了巨作《华氏9·11》,再次刷新纪录片历史上的多项纪录。这些纪录电影的拍摄手法灵活多变,已经明显地具有个人化的倾向,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再现生活的自然流程,以生活的自身形态来表现生活。 2004年度Discovery国际电视网总裁慕珂女士就纪录电影过于“娱乐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纪录片要娱乐,Discovery要让观众看到故事。电视是讲故事的平台,要使电视节目吸引观众,要让观众选择自己的频道,最重要的是“故事性”。故事性不会削弱纪录电视要表现的严肃主题,娱乐性是让严肃主题接近观众。由此可见,娱乐化的倾向是适应了纪录片在当代的发展需要,是合乎规律的。镜头当随时代,真乃一语道破天机。 二、观察国内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创作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化的背景、大众的情绪发生了鲜明的变化。首先是客观与再现;其次是主观与表现。在此创作观念的基础上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之作,比如199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12集电视纪录片《望长城》(编导刘效礼)一改“教化与指导”的传统理念,走上“客观与再现”的道路,从而确定了它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历史上的里程碑的地位。《藏北人家》(编导王海兵,获1991年度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英与白》(获2001度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公共场合》(编导贾樟柯,获2002年度法国马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纪录大奖),揭开了主观与表现的创作理念的序幕。通过这些获奖的影片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纪录片取得的巨大成就。 但是,相对于国际纪录片的发展的成就来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只能算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步。我们的纪录片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创作理念、拍摄手法都还有待提高。首先,题材的缺陷,面窄。反映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的占大多数,而反映日益发展变化中的农村和城市人民生活重大经济态度变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影片十分稀少,不能满足当前许多国际媒体宣传“中国的形象”的市场需求。另外,国内电影选题多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方面的,对人与自然的方面选题很少。其次,故事性差。再现发生在过去的故事并进而清楚地讲述历史,历来是一个难题,包括近来一些大制作的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传统的普遍做法是,由文献资料、空镜头配合富有文学色彩的解说词构成文本,更多倚重抽象的解说词来叙述历史,而本应具有丰富表现力、冲击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画面和声音元素,却显得苍白乏力,历史片段多少是面目模糊地进入了受众的认知领域。 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说:“中国纪录片在拍摄的角度,描写人物感情和细节表达上有独到之处,但往往其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因而观赏性差,难以迅速吸引观众,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遇到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究其原因:a资金短缺、技术设备落后;b小规模制作;c东西文化的差异。这些年来,我们的纪录片取得了鲜为人知的成绩,有的影片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制作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有待我们继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