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影视生产的产业体制目前处于传统的导演中心制向现代的制片人中心制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风云变幻、渐次有序的过程中,张纪中、张伟平和王中军这三位著名制片人以自己的实力类型和产品倾向,表达并代表了中国影视制片人的三种诉求和形象。总结并分析他们与影视资本和市场博弈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名著”、“名导”和“名牌”三种制片人类型模式,可以为日趋完善的中国影视制片人中心制带来有益的启示。 张纪中、张伟平和王中军都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影视制片人生涯的。其中演员出身的张纪中入行最早,1991年就在央视担任《三国演义》制片主任和《水浒传》总制片主任,从而为其“名著”制片人模式打下了基础。两年以后,1995年,商人出身的张伟平偶然给张艺谋《有话好好说》投资,盘活了这部因原投资人信心不足而临时撤资的影片,从而开创了一条和“名导”捆绑营销的制片人之路;三人之中,商人出身的王中军进入最晚,直到1998年,他才投资著名情景剧导演英达的《心理诊所》,因“收视很是一般”、“赚的还没我拍广告多,就算是交学费了”① 的结果,从而使王中军在后来的制片人之路上特别注重资本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平衡,在公司的名牌或品牌建设方面独树一帜。 三大制片人近20年的制片经历,刚好可以涵盖中国影视制片人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最初张纪中那种非常基础的制片主任式的前制片人时期,发展到今天王中军那种非常高级的制片人品牌和资本营运阶段,我们可以看见从好莱坞传过来“制片人中心制”,如何以其艺术品质与商业运作双管齐下的特质,在中国的市场体制下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一、张纪中:名著模式 张纪中制片的“名著模式”体现在其制作的影视作品都是根据各种文学名著改编而成,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孙子兵法》属古典名著;《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碧血剑》、《鹿鼎记》属于通俗武侠畅销小说名著;而《吕梁英雄传》则属于红色名著。 名著的市场回报是惊人的。据悉,其中《三国演义》海外版权累计达600多万美元;《水浒传》首轮广告收入约1亿人民币,《射雕英雄传》首轮播放权卖了3600多万人民币,《笑傲江湖》首轮广告卖了5000多万人民币,海外版权2000多万人民币,《天龙八部》首轮播放权卖了3400多万人民币。 张纪中认为“一部戏的制片人相当于一个工厂的厂长,或者说董事长之类的角色,而导演就是总工程师”。② 名著其实不少,但不是每一部名著都适合搬上银幕,也不是所有搬上银幕的名著都有很好的市场回报。张纪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市场回报,是因为他在选择名著立项时,眼光独特。 张纪中是靠抓名著起家的。从1992年到1994年,张纪中出任《三国演义》全剧拍摄难度最大的第四部分——“南征北战”单元的制片主任和《水浒传》总制片主任,两部大戏都很成功。1999年4月,金庸对媒体放话笑称若中央电视台要拍他的作品,他只要一元的版权费就行了。全国只有张纪中看到了这个“一元版权费”的无穷回报,他马上抓起金庸系列开山第一剧《笑傲江湖》的剧本,果然拍成了一部突破港台模式,具有大陆真山真水真性情格调的武侠大戏。 2008年立项将拍《兵圣》,是表现《孙子兵法》的作者孙子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是商业、时尚和娱乐性都不够,但张纪中看中并选择的,还是《孙子兵法》流传至今的六千字所具有的当代影响力。他说:“《兵圣》是一个人物传记,里面有内心的矛盾、战争的场面、政治的角力、情感的纠葛,而在种种考验之后,一个原本喜欢战争的人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这个过程无疑是很有可看性的。”③ 《西游记》也是今年的张氏大戏,如何重拍这部神话名著呢?张纪中的战略是要《西游记》走国际路线,因为《西游记》“体现的就是那种最纯粹的人性。爱在中西方有差别吗?善良有吗?奸诈又有吗?还有,《西游记》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取经之路。你想想,一个干部在他的人生路要遇到多少妖魔鬼怪?金钱、权力、美女……种种诱惑。所以我一直认为,神话所承载的东西是非常厚重的。”④ 以一种独到的立项眼光抓名著剧本并取得相应的超级回报,这是张纪中“名著模式”的赢利方式,因为名著本身所占有的天然影响力和广告效应,使他不需要在吸引市场注意力方面花费过多财力和精力,尽管他有时候仍然被认为是一个“炒作大王”。由于张纪中这个制片人的影响力和风头,常常盖过导演,所以其在有意无意之间,就为中国电视剧产业创出或推进了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先进制片方式——制片人中心制。 在此之前,制片人只是剧组中制片主任式的会计、管家角色,但现在无论投资者是张纪中自己或是别人,只要让张纪中做制片人,就意味着他具有对一部影剧生产过程从头至尾的绝对操控权。 张纪中曾将制片人的职能归纳为“兼顾八大关系”:即制片人必须平衡好与编剧、导演、主创、投资方、社会、媒体、演员和自身的良性关系。⑤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贾磊磊认为,“张纪中的创作过程恰恰和中国整个电视剧产业化过程非常吻合,反映了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导演中心制’向‘制片人中心制’的转换”,⑥ 而正是这种转换,给后来的张伟平和王中军的制片人生涯奠定了基础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