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005-02 所谓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指在政府宏观引导下,高职院校、行(企)业和中介组织基于各自发展的战略目标,依据彼此的异质资源结合而成的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稳定的校企合作联盟,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不断发展的组织保障。加强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是形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本文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对这种联盟的建设缘由、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和部门设置进行了分析。 一、校企合作联盟建设的缘由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没有任何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是能够自给自足的。① 因此,所有组织都在与环境进行资源交换,获取所需资源,并由此获得生存和发展。获取资源的需求产生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资源对于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程度;其他组织对资源的控制程度;替代性资源的存在程度。需要强调的是,资源依赖不是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索取或施舍,而是一种对等性的资源互补。一个组织在持续不断地从其他组织获得所需资源的同时,其他组织就会要求该组织作出相应的回报。当组织之间的依赖关系出现不平衡时,就会导致权力的不平等,这时依赖性较大的组织则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控制环境中的资源以改变这种不平衡,从而获得平等的权力。 按照资源依赖理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依赖。这些资源包括:由高职院校师生和企业科技人员构成的人力资源;由教学、职业培训和技术攻关所必需的实训场地、设施、设备等构成的物质资源;由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资助资金、高职院校科研专项资金等构成的财力资源;由图书情报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人才需求信息、行业市场信息、科研学术信息等构成的信息资源;由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和校企签订的契约合同等构成的规则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是否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是否具有对等性和稳定性,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能否深入发展的关键。 但在目前情况下,有三种因素制约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一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无法保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资源互补的稳定性;二是由于企业拥有较多的替代性资源,致使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始终处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窘境;三是由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的随意性大,很难纳入法制轨道。在这三种因素的制约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只能处于“行政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③ 的境况。 对于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人们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有的从高职院校改革的角度寻求突破,有的从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的角度寻求良方,这些工作都有力地推动着校企合作的开展。但毋庸置疑的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实践证明,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企业替代性资源较多的现实,仅从高职院校改革和法规制度完善的角度并不能解决校企合作的所有问题。从资源依赖的角度看,要形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需要依赖性较大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结成相对稳定的联盟来抵御各种不确定因素。 二、校企合作联盟的基本特征 与营利性企业之间结成的联盟相比,校企合作联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联盟成分、联盟目标、构成方式和联盟职能四个方面。 1.从联盟成分上讲,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异质组织的混合体。社会的“三元结构”将社会组织分成三种类型,即政府组织、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其中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组织目标是不同的,营利性组织的组织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非营利性组织从事的是社会公益事业。由于校企合作联盟要在一个较广泛的范围内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校企合作联盟必须由高职院校、行(企)业和相关中介组织基于资源依赖的纽带联合组建而成。因此,校企合作联盟具有异质组织混合的鲜明特征。 2.从联盟目标上讲,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社会效益与利润的有机结合。由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异质组织的混合体,联盟目标必须兼顾各合作方的利益诉求。高职院校加入校企合作联盟的目的是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设备和实践指导教师,以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企业加入校企合作联盟的目的是获得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本,以提高生存发展能力,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校企合作联盟将这两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使得企业能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校企合作联盟是社会效益与利润的对立统一。 3.从构成方式上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是合作伙伴的网络结构。所谓合作伙伴网络结构,是指为形成校企合作联盟而贡献资源的那些成员所组成的结构性集团。由于高职院校一般都有几十个专业,数千名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学生,少数几个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很难完成校企合作所应承担的全部任务。这就要求校企合作联盟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现代手段,使许多合作伙伴将地理位置和组织上分散的资源“结合”在校企合作联盟中。因此,校企合作联盟具有网络结构的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