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9.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67(2009)06-0076-06 一、问题的提出 德国独树一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可谓世界上最成功的模式之一,德国职教研究也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在课程论研究领域,德国课程专家比尔盖特·贝尔格(Birgit Berger)认为,随着人类生活和工作领域日趋科学化,学习者必须能够应对现代知识产品不断更新的挑战,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1]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职业领域与传统教学领域对学习者提出的能力要求并不一致,因此,研究学生如何胜任现代科技趋势下新工作形式及其对技术人员能力的新要求,对于职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德国学者按照职业领域对学生能力获取的要求,从课程和教学的微观层面研究并提出“学习领域”课程思想,在国际职教界引起了广泛反响。 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分析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对“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定义为:“学习领域”(Lernfeld)是通过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描述而构成的主题单元。它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所有学习领域的总和可以帮助职业学校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KMK-指南手册,2000)。可见“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是密切相关的。 什么是“职业能力”?德国学者认为,内隐性、深层性、过程性是职业能力的基本属性。与“职业资格”不同,职业能力是学习能力和在职业、社会以及生活中表现出的能够自我负责任的行为能力。相比较于职业资格侧重考核能力的外显形式,如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所表现出的个人职业技能水平,德国学者更重视分析能力形成的各种要素,如智力水平的提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他们认为外显行为的成熟是内在智力发展和心理结构完善的体现。[2]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综合职业能力观,德国学者开创性地构建了职业学校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图1.通过“学习领域”方案实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基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摆脱了传统的以学科理论体系为内在逻辑分析为主要原则的设计思想,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建构的逻辑线索,强调职教课程体系应遵循职业相关性原则。如图1所示,以“学习领域”为主题单元建构的课程方案设计思想是通过对职业情境和职业行为的研究,在对“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以及“学习情境”三要素和相互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创立的,工作过程分析是设计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的前提和基础。以“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基础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地在知识和经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未来职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复杂问题,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职业变迁对工作者提出的高素质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阶段性地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情境。姆斯特·崴布斯(Muster W
bs)和施耐德(Schneider)教授将这些阶段定义为:深入分析职业行动领域(以职业工作及生产经营过程分析为基础);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按照确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并适时进行反馈调查;检验教学结果是否符合行动领域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德国课程专家巴德尔(Bader)教授和夏尔弗(Sch
fer)教授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的推导和反馈原理绘制出三者的关系图(如图2所示)。图中三个关键概念——“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由三个所谓“教学论反馈”的阶段相互连接,成为设计符合教学论思想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理论基础。
图2.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设计原理分析(巴德尔/夏尔弗,1998)
图3.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论分析 第一个阶段是由“行动领域”推导出“学习领域”(图3所示)。根据范例教学论的思想,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着眼于现实世界和职业领域中最具代表性和价值性且易为学生所接受,对学生现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和技能。基于该理论,由“行动领域”推导出“学习领域”的分析过程应考虑四大问题:1.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对学生当前的心智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当前意义)。2.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对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生活所起的长远发展意义是什么?(未来发展意义)。3.从教学内容中反映出的重要事实和一般性问题是什么?(示范性意义)。4.课程内容安排应根据教育对象遵循怎样的逻辑结构?(课程结构和特点)。在第一阶段,以这四方面作为分析的重要原则,从现实的职业工作过程中的行动领域集合推导出一系列的包涵逻辑联系的职业学校教学课程单元,这些课程单元的总和就构成了“学习领域”课程方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