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高职教育由冷变热,日渐红火,主要原因是由学生、市场、政府三方共同推动促成的。 (一)高技能人才缺乏,市场缺口大,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据有关方面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共需要2500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1100多万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我国经济的持久快速发展,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这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大量高技术含量生产设备进入企业后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第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时,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为了实现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是人才市场的基本走势。一些职业教育专家指出,今日之“时”,急需众多优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之“器”,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为时养器”,担当起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以适应时代需要的重任[1]。 在过去的20多年间,中国的企业长期被“技工荒”所折磨,其后遗症就是,虽然中国的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巨大,在全球数一数二,但却是品种少、档次低。高级技工成为稀缺人才。有媒体报道,某企业开出年薪××万元的高价聘请高级技工而未能如愿;某地区高级技工月薪五、六千元,年薪十几万元已属寻常,汽车修理工等技术工人的最高年薪定在相当于或高于博士的水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但高职院校毕业生却很抢手,有的还没毕业已被预订一空。价格杠杆向供方市场的倾斜,反映了我国当前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稀缺的现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公布数字称:目前全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有7000万人,而在技术工人中,中级工占30%,高级工仅占5%左右,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差距很大[2]。以机械工业为例,我国机械工业占主体的制造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机械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培养装备制造业创新型人才重点是培养掌握高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和身怀绝技的高技能人才。这两类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振兴的瓶颈。目前我国机械行业技术工人等级结构为:初级及无等级工占31.4%,中级工占36%,高级工占29%,技师占3.2%,高级技师占0.4%,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合计不到4%[3]。长期以来,人们传统的观念是技工卑微的地位,微薄的工资,职业教育的冷清等,暗示着这样一个事实:随着老一辈技工的退出,车间将无人接过他们手中的钳子、扳手。从更高层面看,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就必须拥有一批又一批的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必须改变不合理的“葫芦型”的人才结构,遵守“先出人才再出产品”的铁定规律,否则,只能永远承接最低层次的世界分工,做最苦、最累、最廉价的产业承包工。 (二)中央政府对高职教育重视有加,支持力度显著加大 一是近年来国务院连续召开了几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促进职教发展的对策措施,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职业教育由公众议程上升为政府议程,引起最高决策层的关注。二是中央政府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将使60万以上在校生直接受益,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200万人次;还将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培养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将建成4000门左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5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每个专业带动区域和行业内3个以上相关专业主干课程水平的提高;围绕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研制并推广共享型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示范院校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与区域内中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交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4]。 上述信息表明,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促进政策,已经转变为教育行政部门的行动计划,并将开始付诸实施。对高职院校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走俏,高职招生规模扩大,表明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提高,发展前景广阔 近5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共培养毕业生1400万名。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61万人。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1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9%;高等职业院校招生284万人,约占普通学校招生总数50.2%[5]。另外,我国独立学院也已达318所,在校学生总数已接近200万。职业教育已经占我国教育的半壁江山。这种结构性调整,无疑将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难”的矛盾。 然而,这些年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2002年以前,每年大学毕业约100万人,2003年,即1999年扩招的大学生毕业时,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万,达到160万人。从2003年到2007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5倍。到200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创纪录的560万人!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职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已达96%,在部分沿海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就业率超过了普通高校[6]。据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介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找不着工作,有些工作找不着人。劳动力市场上有很多岗位找不着工人,高技术、高技能性的岗位更是难觅知音。一般的技术性岗位的缺口是2∶1,高技术、高技能岗位的缺口是8∶1~10∶1。高技术高技能岗位人才大量短缺,成为我国的一个突出问题[7]。从供需两方面看,高职教育都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