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3-0005-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积极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4月,我国独立设置的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已发展到1169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0.8%。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大多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存在办学特色不鲜明、管理水平不高、实践教学投入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现象,而在社会评价中,高职院校一般被看成差等生的选择,种种不利致使高职院校的劣势相当突出。高职院校在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方面,高职院校面临着争创“国内一流高职学院”“示范性高职学院”等竞争;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随着中国教育市场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因此,高职院校要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外部环境中找寻机会、规避威胁,找到自己的战略定位,发展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面对宏观外部环境的PEST分析 从宏观层面上清楚地认识和把握整个国家乃至国际教育发展的动态、职业教育的走向,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准确定位和制定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PEST分析作为一个经典的分析宏观环境的工具,其理论核心在于从政治法律(P)、经济(E)、社会(S)和技术(T)四个方面把握一个组织所处的宏观外部环境,找出其中影响组织发展的、重大的、核心的和关键性的影响要素。宏观外部环境对于高职院校影响是深远的,任何着眼长远发展的高职院校都不会对之视而不见。 一是政治法律环境。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家政治法律环境的影响,包括政府的政策、法规和相关法律。在法律法规方面,对高职教育进行直接规范的有两部:(1)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规定高职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不发普通高校毕业生派遣报到证,按教育成本高收费。上述规定在当时和后继的一段时间内对高职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制约了其发展。(2)2000年3月教育部在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基础上颁发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这一文件对高职学校的日常管理作了规定,对新建高职院校要寻求教育资源、达到规定要求提出了挑战。因此,高职院校要寻求通过与其他机构乃至企业合作办学,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获取资金支持,并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经济因素。一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突出表现为产业部门或行业部门的技术结构变化,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现代职业岗位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对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和技能的人才需求旺盛,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需求;另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动荡、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需求的波动又减少了企业的用工量。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教结合,工学交替,注重培养学生核心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 三是社会文化因素。高等教育在创造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及变化的制约。首先,受益于近年来民众受教育意识的觉醒和教育投资热情的提高,高职教育逐步得到认可,发展势头良好。同时,由于普通本科院校拥有优质教育品牌、国家财政支持、学历学位完整、师资力量雄厚等特点,重本科院校、轻高职院校的观念在家长和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使得高职院校在获得优质生源方面面临困难,甚至遭遇生源短缺的重大挑战。 四是科学技术因素。我国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发展迅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并不断走向整体化、综合化、复杂化和精确化。科学技术的这些变化引起社会职业岗位内涵和外延的变化,技术更新不仅导致低技术岗位的消亡,而且带来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引起对高职教育需求的增加,为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 综上所述,宏观外部环境中的四个因素都对高职院校产生着深刻影响,长期短期皆有,正面负面共存。尤其从政治法律的角度看,国家政策对高职教育大力扶持,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从经济因素看,高职院校应该适应经济发展的周期和波动,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制定和调整招生计划,确保毕业生“出口”畅通。 二、高职院校行业环境的五力模型分析 外部的宏观环境能够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但往往起不到直接影响的作用。高职教育既面对生源市场又面对就业市场,具有鲜明的市场性和产业性,即高职教育可以被看做一个产业或行业。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研究企业在本行业的定位战略时,提出企业所处产业的竞争状况决定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现有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力量和购买者的力量。其基本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