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04-3985(2008)26-0021-03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在于职业教育本身,它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就引发了许多学科的兴趣,许多研究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等视角出发,探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视角的多样化决定了结论的多样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思路。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分析 1.家长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回报率低。经济学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回报率中,包括受教育者个人收益率及企业生产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所增进。研究发现,只有在就业与专业对口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才比同级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生要高,而工作满意度会对劳动生产率带来显著影响。持经济学视角的研究者认为,人们在绝大多数场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成本—收益”计算,人们的职业教育决策是理性计算的结果。虽然职业教育的回报率会受到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工资结构的影响,但普通民众会认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出口不畅是因为其经济收益率低,因而对其加以拒斥。 2.职业教育公共投资严重不足。研究指出,教育投入虽有所增长,但政府对职业教育公共投资仍严重不足,地区间差异显著。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中等职业教育财政预算投入增长缓慢。2002年为197.7亿元,比上年的187.6亿元仅增长5.4%,远低于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20.6%的增长幅度;(2)中等职业教育占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的比例下降。2002年为6.35%,比2001年的7.27%减少了0.92个百分点;(3)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投入各类职业教育的差异较大。2002年的数据显示,职业高中与技工学校的财政预算内拨款数略有增加,而中专学校则下降了2.89%;(4)公用经费不足,地区差异显著。2002年全国职业中学的生均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220.4元,不足普通高校的9%,其中北京、上海超过了1100元,而安徽、江西等26个省份不足100元。 3.民间投资职业教育陷入两难境地。首先,职业教育的高成本。除了基本办学条件外,职业教育还需要专业实验设备、实习场所以及实验实习耗材等支出,许多专业设备十分昂贵,而且更新周期短,成本开支大。根据世界银行198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发展中4个国家职业和技术学校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中学生均成本要高153%,但从有关数据来看,2003-2006年全国职业中学、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相差并不多,距离153%还很远,具体见表1。其次,职业教育对象的低支付能力。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人或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子弟,其家庭收入不高、支付能力很低。最后,投资回报低,家长缺乏积极性。 表1 2003-2006年全国职业中学、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单位:(元) 年份 职业中学 普通高中 比值 2003 1684.79 1606.58 105% 2004 1842.58 1758.63 105% 2005 1980.54 1959.24 101% 2006 2163.69 2240.96 96.6%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对于民间投资而言,具有高成本、低回报的特点,这对于民办职业学校办学主体——投资者来说,其获利空间很小。正是公共投资增长缓慢和民间投资大幅度下降的双重压力,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因为职业教育的高成本、低回报,试图将职业教育完全推向市场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增加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分析 1.社会心理因素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还不能解释为什么贫困地区或者并不富裕家庭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普通高中偏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初中生选择上普通高中或不上学也不上职业学校呢?庄西真通过调查研究指出,我们可以把初中生选择上普通高中而不选择上职业学校看做是人的一种主体行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特别是人们主观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影响着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根本看法,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态度、价值观、同辈群体的看法等因素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取舍。王英杰教授认为,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都是一种必然结果,这种结果背后的成因首先是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文化的渗透对重视动手技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存在着忽视甚至鄙视。这种文化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剔除的。 2.社会阶层结构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分层的研究中,一些学者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把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个阶层。职业是多元社会分层的契合点,一旦获得了某种职业,也就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人们总是力图进入中层和上层,避免陷入贫苦的劳工阶层,这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动机。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3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实现职业获得,而且由于连带着承认文凭(中专)、加入城市户口而能够实现身份变换(由农民变为干部),从社会学角度看,身份意味着地位,附带着不同的政治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这种身份的转换使得农民子弟的阶层地位得到了提升。与此相应,同期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这并不是由于当时的政府投入较多、教学质量较高,而是因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响应。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产业工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会理性地对待他们所面临的选择,尽可能地去调动他们所拥有的各种社会、文化或政治资源来获取有利于地位提升的受教育机会,而排斥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