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重要任务。今天讲发展,不仅数量要增加、规模要扩大,而且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实现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工作不懈追求的目标。没有质量,就不可能有数量,即使有了数量也会落下来;没有质量,就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我们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并且要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质量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人民群众要求接受优质的教育,其中包括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质量。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今年教育部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全面启动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一、认真总结、充分肯定近一个时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绩 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 000万元支持这一规划的实施。教育部认真落实《行动计划》,在包头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启动了职业教育跨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同年,教育部会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6个有关部委,联合启动了“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上一个新台阶。9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成效显著,主要有: ——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逐步实现了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上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在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背景下启动的,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职业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够就业,胜任岗位的需要。这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也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中教育的地方。思想道德是方向,是灵魂,文化知识是基础,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体现和本质所在。一个学生如果缺乏职业道德,没有文化、没有技能,就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就业,胜任岗位的需要,这是新形势下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学生不能胜任岗位需要,就不了业,说明质量还是有问题。 ——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这是近些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一个特色,是根本性的经验,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过去的职业教育确实在很大的程度上与经济社会脱节,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了三年,他不知道自己出去是干什么活儿,不知道他所学的知识是不是能够在岗位中用得上。学校按传统的以学科划分专业办学,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近年来,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是很大的突破。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按照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来办学,来培养学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中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高职属于高等教育。要努力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继续深造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 ——形成了一套灵活开放、有职业教育特色,与经济社会和就业市场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这也是近些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结果。最突出的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这是9年来职业教育走出的、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企业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有设备、有办学资源、有就业渠道,把我们的学校和企业结合在一起,发展的前景会非常好。现在,许多职业学校的合作企业多达几十甚至上百家。我们要继续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技能训练条件,但是更重要的实训基地是在企业,企业才是学生技能学习和实训的真正场所。现在,职业学校发展得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校企合作搞得好。如果不和企业合作,那么学校办学就会困难重重,发展就不会那么快。过去搞那种封闭办学、关起门来办学,很难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近年来职业院校积极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制度,这有利于学生分阶段的完成学业,学生可以在学校学,可以参加工作以后,实践了再回来学,可以在农闲的时候学,农忙的时候去劳动;“订单”培养,也是一项很好的模式,很多学校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很好地适应了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