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关键手段之一,已经被各国政府及企业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随着我国国内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市场竞争已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各大企业纷纷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业也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发展迅猛。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我国2007年社会物流总额75.2万亿元,同比增长26.2%,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货运总量达225.3亿吨,增长10.7%。物流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物流业本身的发展却需要大量优秀的物流人才来支撑。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预计,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将达30万~40万人。同时,随着企业对物流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的提高,既具有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物流实践技能;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系统设计与规划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正在成为物流领域的新宠。面对现代物流的挑战,认清人才缺口,找出应对措施,培养出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的多层次、多技能、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发展我国现代物流的关键。 一、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教育刚刚起步,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输送了大批物流人才,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一)宏观层面 1.层次不清。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层次分明的物流专业教育梯度。高职高专与大学本科教育仍存在很多重叠部分,而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跨度也不大。许多培养机构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甚至不清楚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来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2.针对性不强。层次不清必然导致物流教育缺乏针对性,因材施教更无从谈起。无论专科生,还是本科生、研究生,均亟须获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综合素质不高。我国物流教育往往只注重单一技能的培训,虽然为单一的运输、仓储等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但却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对综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尤其是精通传统物流改造和现代物流管理,懂得城市物流规划和第三方物流运作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 4.创新意识不足。由于现代物流是一门新兴学科,创新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加强自主知识创新对于我国物流产业实现快速、稳步、良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及落后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微观层面 1.教师单向灌输,学生缺乏参与。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专科教育,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大。过分强调按部就班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拿来主义”思想严重,自主学习动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 2.物流专业教师奇缺。目前各大高校的物流师资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管理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转移过来的,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而真正具备一套完整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并具有实践经验的物流教师还十分缺乏,能够从事物流尖端前沿研究的教授则更为稀缺。 3.教材陈旧落后。物流业是一门发展迅猛的行业,因此如果不紧跟时代发展,物流教育便很容易出现滞后甚至落后的现象。我国物流教材从整体来讲尚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很多教材还是传统物流的产物,很少涉及物流发展前沿的东西。陈旧的教材不仅不利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而且也妨碍了教师视野的开阔及知识的更新。 4.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由于学校及科研机构与物流企业及物流市场缺乏交流与沟通,教育机构在人才需求信息的获取方面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使其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导向和依据,不能够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设置,导致了物流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即供给与需求出现不对接的现象。 5.实践环节薄弱。现代物流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强。物流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理念,而且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高级物流从业人员中80%在38~57岁之间,48~52岁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8%,平均年龄在45岁。由此可见从业经验对物流工作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物流教育仍然偏重理论学习,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依然不够,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实践能力较弱。 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基于上述培养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物流发展的具体实际,我们认为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当遵循多层次、多类型的目标定位,重点培养战略型、管理型、多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 (一)战略型物流人才 1.能够为政府机构制定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发展方案设计、物流政策制定及物流人才培养规划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无论是国家的物流系统还是地方的物流系统,无论是行业的物流系统还是企业的物流系统,均亟须改造和优化,以保证物流活动的最优化和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这就需要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的人才。这也是培养时间最长、难度最大的人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