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物流:商机还是鸡肋 2007年,中国社会商品品零售总额达到8.9万亿元人民币。巨大的消费市场,本应带动起巨大的商业物流需求。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消费潜力巨大的中国商业市场中,却鲜有依靠商业物流做大做强的物流企业,能引起市场各方关注的商业物流企业也是少之又少。 从2005年开始,急欲做大的几家中国大型家电连锁企业不约而同地将物流再造提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先后出现了苏宁的自有模式和大中的整体外包模式。孰优孰劣,目前还看不出端倪。相对于经营规模不大和单体商品流量偏小的中国商业企业,因物流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化解,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商业物流因其服务附加值低,也不被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公司看好,如中远物流几乎已经放弃其战略规划中六大业务板块中的零售业物流。 高达8.9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社会商品零售额,确实是一块商机无限的“大蛋糕”,然而其物流需求的社会化,却依然是步履维艰,形同鸡肋。 现状堪弱 伺机雄起 现状堪称孱弱的国内商业物流如何雄起呢?“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曾提出一个重要思路: 其一,改变“小散差”,即对规模小、业务散、现代化水平差的商业物流企业进行整合; 其二,“强身健体”,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打造一批现代商业物流企业。 怎样解决流通企业包括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专家提出五项建议: 第一,长期以来,流通行业一直是国家投入较少的行业,建议尽快制定发展现代流通的产业政策或相关法规。 第二,现行的属地纳税政策不利于全国性企业的发展,应该允许大型商业企业“一地注册、全国统一核算纳税”,以利于大型商业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管理。 第三,对企业实施重组兼并过程中的相关契税给予减免,以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第四,目前各地区市场准入的各类证照审批各自为政,有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给跨区域发展的企业造成了很多障碍。 第五,现行法规和政策限制影响了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包括企业发行股票、增资配股、发行债券、审批手续烦琐、间隔时间过长;而即使是企业现有的资金,目前也不允许内部子公司之间拆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