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和自然灾害已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各国不断观察、探索其发生原因,并从法律视角探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中国十分重视温室气体减排,并制定一系列法律对气候资源进行保护。 一、气候变化的定义、影响和成因 (一)气候变化的定义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款将“气候变化”定义为:“‘气候变化’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自然原因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区分开来,由此可见,法律上的气候变化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大气组成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气候变化,不包括气候的自然变异。 科学研究发现,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显著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革命前几千年的浓度值。气候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如下: 1.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正在增大 根据《京都议定书》附件A,所谓温室气体是指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化合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引起地球变暖效应的气体。半个世纪以来,夏威夷的科学家纪录了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浓度。根据这些纪录以及对远古时代冰芯残留气泡中的气体的测量,可以说明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和其他工业排放物的浓度正在急剧增加。图1清楚地显示出这一趋势。① 图1表明大气中CO[,2]的浓度从稳定在前工业化时代(约1750年)的约280 ppm到1994年的367ppm。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指出,过去20年中大约3/4的人为CO[,2]的排放源于燃烧化石燃料,其余的主要是源于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砍伐森林。大气中的甲烷(CH[,4])浓度从1750年起增长了151%,从大约10亿分之690(690ppn)增至10亿分之1750(1,750ppb),并继续以每年7ppb的速度上升。人为排放活动产生的甲烷主要是源于使用化石燃料、养牛、种植水稻和填埋废渣。第三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氧化亚氮(N[,2]O),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它在大气中的浓度也急剧上升。从1000年到约1800年,它的浓度稳定在270ppb,到2000年时它的浓度升至310ppb。 图1 从工业化之前时代开始,CO[,2]与甲烷的浓度大大上升
来源:IPCC2001年气候变化:科学基础 2.全球变暖 图2 过去140年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
来源:IPCC(2001年) 图2以世界各地温度计度数的资料积累为基础,描绘了全球气温在1860年到2000年间的变化。② 图2显示地表气温在过去140年间上升了0.6℃±0.2℃。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列举了下述气候变暖的主要证据:从19世纪末起,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6℃±0.2℃;从20世纪50年代起,全球海洋温度显著上升;20世纪全球变暖速度和持续时间极有可能比过去1000年间任何时候都要快和长;20世纪90年代可能是北半球最近1000年间的最暖时期,1860年以来最暖的10个年头中有9个发生在1990年以后。阿拉斯加气候变暖使得甲虫迅速繁殖,导致阿拉斯加云杉林受到破坏。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范围正在缩小,热带地区的蚊子正向较高纬度地区迁移[1](P.23)。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均在明显增加,如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6年重庆夏天的持续高温干旱、2007年重庆夏季的洪涝灾害、2008年春天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以及2008年冬季和2009年早春中国北方12省(区、市)的严重旱情等,这些都是全球变暖的有力例证。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气候系统一系列综合反应的结果,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温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仅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对整个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现从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水资源分布、生态系统、全球变暖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等方面阐述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气候变化,特别是大气污染对居民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尤其在污染集中的城市,对居民的健康危害更大。世界银行对中国环境污染的一项研究表明,1997年中国大气污染引起约17.8万人过早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3211个城市的研究表明,2000年全球室外空气可吸入颗粒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人数为79.9万人,其中亚太地区48.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