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065-05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深刻变革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空前变化,社会思潮异常活跃而复杂。所谓社会思潮,是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在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两个层面上活动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它既表现为大众心理、民众观念,也表现为思想理论、学术派别。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这一科学决策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引领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变化,国内改革开放以来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我国的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也异常复杂,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考验。 首先,20世纪以来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变化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空前挑战。一是时代主题转换带来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同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休戚相关,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势不两立,强调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20世纪中后期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暴力革命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不再是人们的主要任务,一时也不能成为人们眼前奋斗的直接目标,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面临着是否过时的深刻质疑。二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当代新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给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局面。资本主义凭借其经济发展优势,利用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使其文化和价值逐渐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博弈长期而复杂。三是互联网带来的挑战。网络这一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媒介使信息交流完全突破了意识形态封锁与时空边界。它以其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在给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某种机遇的同时,却加大了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被网络中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所吞噬,其主导地位和防御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和严峻考验。 其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当前的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并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也必然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物质关系,使人们的社会角色、经济地位、职能分工、利益分配等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也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层面,使原有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价值取向等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出现了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尽相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在当前,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文化保守主义等。这些社会思潮的多元并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和显著进步,其中有不少可以学习借鉴的有益观点,但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存在一些消极错误的思想观念。如果对之不加以有效引领,极易造成认识上的模糊和思想上的混乱,各种有害思潮就会泛滥成灾,有些思潮还会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敌对思潮会乘虚而入,主流的声音也会因此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淹没,最终导致社会动乱。 再次,一些人出现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和道德缺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部分人却因为种种原因对之发生了动摇:一些人因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命运和前途感到担忧;另有一些人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对十月革命开辟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以及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合法性表示质疑、对社会主义能否在中国长期存在下去缺乏信心;还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改革开放就是改道和改向,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非就是共产党打着社会主义旗号搞的“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从而对党和政府失去信心,在理想信念上感到迷茫困惑,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体呈现多元化,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于务实化和功利化,他们对传统道德提出质疑,其行为选择的动机不是出于道德义务感或责任心,而是出于对个人利害得失的权衡,出现严重的道德滑坡。他们崇尚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往往经不起钱、权、色、利的考验,易于为敌对势力利用以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安定。 总之,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了严峻挑战。如果不对各种大众观念、理论派别进行有效引领,我国社会思想必然会出现混乱,最终酿成社会动乱甚至亡党亡国。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当前十分必要又显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