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我国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的现状,十七大报告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本文拟对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均等化效应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就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所谓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是指以客观、科学地评估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为基础,以各地政府和各级政府都能够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为目标实行的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财政转移支付横向均等化,二是财政转移支付纵向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纵向均等化是指多层级政府体制里各级政府的收支平衡,由于篇幅所限,不在本文探讨之列。本文着重分析的财政转移支付横向均等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部,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等方面原因造成了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任其扩大。上级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帮助落后地区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使落后地区的人们能享受到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 一、文献综述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曾军平对分税制后1994-1997年间,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平衡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1],与分税制改革前政府间转移支付调节纵向平衡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表明过渡期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纵向平衡效应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分税制后规范的转移支付的比重是逐渐增大的,并可望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刘溶沧、焦国华在全面系统描述中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基础上[2],重点对1988-1999年间我国地区间的财政能力差异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并对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平衡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方面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实证性评估。张恒龙、陈宪对实行分税制以来,我国财政均等化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3]。通过对地区间经济均等化、财政收支差距和转移支付结构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财政不均等现象较为严重,说明现有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作用相当有限。曹俊文、罗良清认为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对均衡地区间的财力水平差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但不均衡的局面未被完全打破。严剑峰(2003)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建立了一个横向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公式,提出了一个如何分配横向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的解决思路,并强调要注意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以防止“粘蝇纸效应”的发生。 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横向均等化效应分析 (一)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整体横向均等化效应分析 1.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整体横向均等化效应分析的方法选择 本文拟采用基尼系数来测算地区间财政收入和财力差异,并用它们来衡量财政转移支付横向均等化效应。 (1)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 目前,用于衡量不平等的指标很多,例如,用于比较两者之间差异的绝对离差法、相对比率法、极差法等,以及用于衡量总体差异的标准差法、变异系数法、基尼系数法、舒尔兹系数法等。这其中最常用的还是基尼系数法,对于基尼系数许多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都不断致力于寻求具有可操作性的计算和分解方法。目前在基尼系数的计算和分解上存在许多公式和算法,如几何面积法、拟合曲线法、协方差法、矩阵法等,但各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只是一个近似值。其中最直接的计算公式为[5]:
基尼系数最初只用来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后来,该方法被逐渐拓展用于一切均衡问题的分析,本文拟采用基尼系数来分析中国地区间财力差异问题。 假设
为转移支付之前的地区间财政收入差异的基尼系数,
为转移支付之后的地区间财力差异的基尼系数,比较(
-
)/
,(
-
)/
,越大,则表明当年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横向均衡效应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