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制公共品供给制度、“一纵两横”的非均衡性制度安排,导致明显的城乡以及地区间基本公共品供给差异。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差异迅速扩大,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在义务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具体公共品供给差异或公平性评价领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公共品供给的差异状况与原因进行了分析,但还缺乏在统一的框架下对于基本公共品城乡差异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在此,拟围绕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险三类重要的基本公共品供给的城乡差异进行剖析。 一、城乡代表性基本公共品供给差异结构分析 这里主要是揭示城乡基本公共品供给差异的地区结构、项目结构,以及项目内结构。项目内结构,指每种基本公共品在机会、过程或结果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不同的公平理论强调的方面或元素不同,选择的评价域不同。但希望能较为全面地分析城乡公共品供给差异,因此,尽量使评价域包括机会、过程与结果,以揭示项目差异的内在结构。 (一)指标选择 从可获得性与获得水平两条主线设计评价指标。可获得性主要反映人们能否或是否获得公共品供给,是机会均等与否的集中体现。获得水平反映人们获得公共品的数量与质量,是过程的直接体现。由于结果受太多因素,主要是个体差异的影响,所以,假定在机会与过程大致均等的前提下,个体的受益结果也大致相同。并且在假定下,认为获得水平评价也是结果均等与否的间接评价与体现。 当然,可获得性与获得水平的评价指标彼此不可能完全对立,它们在许多情况下彼此紧密联系。以义务教育为例,教育资源拥有水平过低,不仅会影响相关的获得水平指标,还必然影响就学机会,即影响某些可获得性指标。因此,在此只是根据各指标的侧重点不同,区分可获得性与获得水平两大类指标,以期望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揭示不均等性结构。 1.义务教育 (1)可获得性。选择义务教育完成率作为义务教育实际可获得性的反映指标。没有选择中小学毛入学率、净入学率、小学升学率等指标,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毛入学率是在校学生总数与学校内外学龄人口的比例,有时达100%,有时超出100%,而且近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这并不能反映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成绩。二是经过国家多年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中小学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8%左右的高水平,考虑到可能存在疾病等原因不能入学,其值说明我国中小学学龄儿童几乎都在接受义务教育,也不能较好地反映现阶段义务教育的问题与绩效。三是小学升学率等于初中招生数与小学毕业生数之比,近年来也一直处于98%较高的水平,也很难描述义务教育的进展状况。[1]在毛入学率、净入学率与小学升学率均已较高的情况下,只有义务教育完成率能较好地全面反映义务教育的实际获得性。 (2)获得水平。选择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师比三类指标。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最为直接地反映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的义务教育还未达到完全免费的程度,因此,义务教育的实际获得水平,乃至实际可获得性还受个人经济条件的约束。单一比较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会掩盖经济门槛导致的受教育水平不均问题,会低估政府的责任缺失程度。因此,这里补充生均教育经费比较。此外,从教育经费投入到产出结果,如毕业、升学,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些过程变量也会影响教育实施的结果、效果,如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生师比作为过程变量的代表,虽然该指标不能代替所有的过程影响因素,但教师充足性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是其他教学硬件无法替代的,因此,可以说生师比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变量。 2.卫生医疗 (1)可获得性。主要从自来水普及率与卫生厕所普及率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城乡卫生环境可获得性。 (2)获得水平。由于无法获得公开、连续的地区、城市、农村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数据,选择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与床位数两个指标,代表各地区居民所获得的卫生医疗服务。严格地说,应当比较非盈利性卫生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与床位数,但无法获得该口径的农村统计数据。比较所有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与床位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非盈利性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水平,但意在纵向上城乡间差异的比较,以及横向上地区间城乡差异程度的排序,因此,高估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抵消。理论上,病床利用率也反映了居民的实际获得水平,但从时间纵向上来看,该指标在若干年里变化幅度都不大,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舍弃了这一因素。 3.社会保障 在社会保障服务领域,只能连续性的获得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方面的数据,没有养老保险支出,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的数据,因此,在此仅以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差异代表城乡社会保障差异。且定义: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总人口数。 (二)评价方法 1.差异程度
二是义务教育完成率绝对差异。这里仅计算地区整体义务教育完成率:义务教育完成率=某年地方初中毕业生数/九年前地方小学招生数。不分城乡计算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农村初中生可能在县中学就读,或随在城市务工的父母在城市读书,如果按城乡分别计算义务教育完成率,会造成低估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而高估城市的假象。同时还假定按地方计算的整体义务教育完成率越高,意味着城乡义务教育完成率差异越小。由于城市经济条件与教育意识均胜于农村,因此,上述假定可以被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教育完成率绝对差异=1/义务教育完成率,值越小表明城乡教育差异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