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意见,提出要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从数量扩张为主向素质提高为主转变,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发展之路。这一意见还指出,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改革,推进集团化建设,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加强市场整合等。从2003年开始,国家确定了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两办转发了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这一意见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把文化单位划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明确了试点单位和地区的任务。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这一意见的印发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是在总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意见总结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并就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的改革进行了部署,同时,就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管理制等问题提出了意见。2006年初,中央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李长春、刘云山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央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法规性文件。各地在制定本地整体发展战略中,都十分重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陆续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大省”的发展思路。早在1996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北京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1998年开始,上海开展了为期两年,声势浩大的“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讨论。在1999年,上海出台了《新世纪上海文化发展三年规划》。新世纪以来,我国各地文化建设掀起了新高潮,各地纷纷出台本地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划。北京、上海、湖北、云南、安徽分别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最近又推动用创意产业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江苏省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山西、河南制定了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浙江、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西藏、贵州、陕西、甘肃、青海等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1、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制定相关政策,健全政策法规调控体系。主要是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以及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等。此外,由国家统计局印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口径、范围等进行了规范,改进和完善了文化产业统计工作。2006年,国家发布了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此同时,不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目前,9个国家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新闻出版单位和广电系统均已实现“局社分开”、“局台分开”,在推进“三分开”的基础上,政府对文化的管理更借助于各类文化中介机构。如上海市重组了文化发展基金会和精品投资有限公司,开辟了资助公益文化事业的新渠道,增强了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各种文化领域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得到加强,如深圳市先后成立了影视动画协会、音像连锁企业联谊会、歌舞娱乐行业协会等。这些中介组织在提供文化中介服务、活跃文化市场、规范行业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部门的职责更加明确,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 2、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在不断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活力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如国家图书馆进行了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后勤改革,撤并或转让了所办的大部分经营机构,集中精力抓好公益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批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着眼于重塑市场主体,扎实推进转制工作。如中国对外演出展览中心、北京儿艺、江苏演艺、丽江歌舞团、中国出版集团等整体转制为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3、在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市场运行水平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是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各地注重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等高新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推动流通市场的改革,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与经营业态。打破地区、行业的分割,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四川、江苏、浙江等地整合区域发行市场,实现了省内基层新华书店的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电影院线达到37条。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民营文化企业。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各试点地区按照中央要求,将原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以及“扫黄打非”等相关行政机构的执法队伍调整归并,实行属地管理,组建了综合执法队伍,提高了执法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文化活力进一步增强。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涌现出来,市场主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塑,一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一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可经营部分通过剥离重新组建成立了企业。一批民营性非国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呈现出比较活跃的态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在各个行业都有体现,广播影视方面如上海文广集团、上海电影集团、长春电影制片厂、山西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湖南卫视、安徽卫视、浙江卫视等;新闻出版发行方面如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报业集团、《体坛周报》、北京青年报社、辽宁出版集团、四川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英语周报》;演艺娱乐方面如北京儿艺、山西省话剧院、丽江歌舞剧院、大芬村油画产业;网络游戏方面如盛大公司、百度搜索引擎、博客网;文化旅游方面如浙江横店集团、杭州宋城集团、山西绵山和乔家大院等。这些企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企业,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步成效表现在,一是市场主体不断得到强化,竞争力和发展力进一步提升;二是文化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坚持服务社会,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不断提升,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文化市场逐步健全。原有的按行业、行政区域分割的市场逐步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模式发展;四是文化主体呈多样化形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并且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五是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呈现出突出的繁荣态势,通过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作品。一些产品和项目由于其品质精良,正在或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品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