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念的定位: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出发,达到解决国家的政治稳定、民生幸福、经济发展等三个主要问题的目的。并依此来确定社会保障的新概念与新定义,明确与一般的“社会保障”定义的区别。 一、社会保障概念的定位 (一)社会保障新概念 一般的社会保障定义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物质保障的一系列社会安全制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的新定义,尤其从经济学和大国崛起的角度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有必要赋予社会保障问题一个新定义,即:涉及一个国家总的劳动力生存和再发展的制度体系,叫做“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涉及一个国家总的劳动力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叫做“社会保障问题”。 在中国,一般是把养老、失业、就医等作为主要社会保障项目;其次也把困难补助、慈善救济、临时救灾等赈济行为列为社会保障的范畴。甚至有人认为,社会保障是针对贫困人口的,或者是针对残障者、拾荒者之类的弱势群体的救济行为,这显然是不对的或者是片面的! 实际上,就社会保障的作用来讲,社会保障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不管他是工人、农民、教师、护士、官员还是拾荒者、残障者;社会保障的本质主要是涉及社会劳动者的保障,以及与劳动者有关的所有成员的后顾之忧的一种保障。它的作用是对整个社会最积极、最本质的劳动要素的保障—即劳动力的保障;一个国家只有对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做了全面的保障,这个国家才能长期稳定地发展;从国家政治来讲,国家也只有对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做了全面的保障,这个国家才能长期地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以上是我们研究此问题的新定义和对这个定义的阐释。有了正确的定义,才能正确确定我们的研究范畴、出发点和归宿。 应该说明的是:在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时,必须要分析养老、失业、就医等具体项目,但绝不等于我们的研究就只是局限于这几个分类项目的变更情况、进度分析和某一阶段所解决的人数多少等事件;我们依然是站在研究整个社会的保障机能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保障问题,而非单纯比较具体的人数多寡问题。这一点在中国尤其必要!因为在社会保障问题上,只有中国才突出地存在着二元制社会现象,中国实际上只有5.8亿城镇人口在制度层面上列入了社会保障范围,其他7亿多人口还没有列入制度层面。所以我们研究的是整个国家的总体保障程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总体促进作用。 (二)世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普遍要高,历史也悠久,资金也雄厚。他们对社会保障的看法和我国的区别是什么? 实际上,西方国家对社会保障问题的认识也是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的。问题的开始也是由于具体原因形成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英国。在18和19世纪之交,英国发生了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出现了向海外扩张的需要,国内发生了急剧的工业化变革,传统分散的农耕业向工业化变迁,首先经历的事变是:新兴的纺织业急需的大量的纺织原材料—羊毛来支持纺织业,养殖羊群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以种植业为生的农民的土地被大面积征购征收,许多农民因此失去了土地,部分农民虽然能够到工厂里做定期工和不定期工,但经常出现大量的农民和工人失业的情况,因此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这种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甚至是被逼出来的。恰恰是这种被逼出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天看来,已经成为顺应历史进程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好制度,它保障了英国的劳动力要素在激烈的工业革命的变革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为英国成为跨世纪的经济大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看来,这种政府不愿做而被迫做的、之后又不断改进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天已经成为被世界称赞的好制度;它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可有可无的政治花絮或者是政党获取民心的手腕,而确实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必须建立和完善的基本制度,其政治意义就像人权一样的重要和不可或缺。 今天看来,我国社会的社会保障和英国社会的社会保障比,已经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历史的制度的差异,还存在观念上和认知上的差异。当我们只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具体细目,比较这些细目哪年增长了多少以及覆盖人数如何之时,却忘记了本质上只是在分析5.8亿城镇人口的保障,忽视了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7亿人,实际是只分析了二元制中的一元而已,可见此时我们分析的并不是全社会的社会保障,这样作对国家、对民族都是不负责任的。 从世界意义来说,我们现在赋予的社会保障的新概念和新定义,是针对现行的社会上流行的分析观念而言的,在世界上,这样的新概念和新定义是不新的,不过是和世界接轨罢了。 因此,根据以上两点,我们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的归宿,是以国家要建立一个长治久安、政治稳定、民生幸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保证劳动力要素存续和发展的全社会保障综合制度体系为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