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609(2007)05-0083-04 一、引言 本文讨论的药品是指处方药。换言之,是指只有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员才知晓其用途、用法、用量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的药品。而对于非处方药,与青菜萝卜没有区别,由于其用途、用法被大家所认识、常用,并且由于没有严重毒副作用已经被广大市民广泛使用,加上价格已经得到认可,因此不会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的区别在于,非处方药的最终需求者(即患者)可以自己选择购买什么药,而对于处方药,必须由医生开具处方才能在医院药房或药店凭处方购买。处方药的最终需求者是患者。由于信息的不均等,常常造成患者与医生在认知上产生分歧甚至分离。这分离有时在某些场合可以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病明明可以用廉价的药品治疗,偏偏一些医生故意选用昂贵的药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道德层面上因素,不可否认也存在制度或机制等因素。当前,药品生产行业已经几乎是“完全竞争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主要目的。于是,药厂为了利润竞相生产昂贵药品,或者廉价药品披上一个新包装或者加上一些没有什么真正药用价值的新材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申报成为“新药”,并身价“百倍”。对于医院来说,由于国家财政补偿机制的不健全,医务人员劳动的附加值十分低廉,技术层面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医院为了发展与生存、职工的工资福利等,全国的医院“以药养医”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所谓的“医药合谋”。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求禁止,由于补偿机制不落实,文件也形同虚设。于是,医患矛盾就自然而然产生,并愈演愈烈。 为此,要求医院“医药分家”,或要求政府药品定价部门和药品审批部门“加强监管”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医药合谋的原因:一个理论假说及其验证 (一)信息不对称、弹性低等都不是其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产生医药合谋,一些人认为是“信息不对称”。就是说,医生知道哪一种药品可以治好患者的病,而患者不知道。医生与药品供应商合谋,在治好患者病情的前提下,选择越昂贵的药,从药品供应商那里获得的利润越多。由于患者不具备专业知识,因此患者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但是这个解释很容易找到反例来批驳: 彩电厂商知道用什么材料可以制造出满足顾客需要的彩电,而顾客却不知道。但为什么彩电厂商不选用昂贵的材料,而是偏偏尽可能地选用便宜的材料来制造彩电呢?而且厂家也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彩电的销售价不断降低。这是由市场经济所决定的。 另一个说法是,医疗服务的需求弹性低——生了病必须要治疗。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也经不住仔细推敲。例如,家里的卫生间坏了,自然也是非修不可,需求弹性也不能说不低……,显然,这些东西的供给者与销售者之间都产生了信息不对称,许多商品需求弹性也不可谓不低,但并没有导致类似的“医药合谋”现象,可见,信息不对称、需求弹性低等说法是经不住事实验证的。 (二)一个理论假说: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管制导致医药合谋 本文提出如下的理论假说:“医药合谋”的原因是,医院(或医生)的医疗服务价格被政府管制在低于其均衡价格的位置,从而导致的医院(或医生)的医疗服务的代价向均衡价格靠近。
这个理论假说纯粹是用经济学入门教科书的供求模型来推导出来的。具体来说,医院(或者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是有一个均衡价格的——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的那一点所对应的价格。需求大,这个均衡价格就高,需求小,这个均衡价格就比较低;或者,供给越小,均衡价格就越大,反之越小。虽然我们看不到这个均衡价格,但我们知道它是存在的,而且必然以一定的形式去实现。如果没有政府管制,它通常以市价的形式(这种形式最为透明)去实现,而如果政府把价格管住了,不让它上涨到那个位置,它就以其他的形式去实现,如医药合谋等。 由于均衡价格是没有办法观测的,因此,这个理论假设本身是不能直接被验证的,我们必须由此理论假说推出一些可验证的含义。 (三)可验证的若干含义及其支持证据 由上述理论假说,我们很容易可以推出若干可验证的含义。 显然,只要没有了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管制,医疗服务的价格就可以以市价的透明形式向均衡点靠拢,因此,医院(医生)也就没有必要绕一个弯,通过与药品供应商合谋去赚取利润。因此,我们得出如下的第一个可验证的含义。 含义1:如果取消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管制,“医药合谋”、“以药养医”就消失。 支持这个含义的证据要在古代找。没有听说民间的老中医,行医时故意开昂贵的药方,与药方合谋。即使行医者自己开药方,也没有文献记载说存在“以药养医”的现象。很多“游方郎中”的故事就说明,在古代不需要“以药养医”,郎中也能够靠“以医养医”独立生存。